。原为四等即可进入御试,宋仁宗皇祐年间改为四等上才能进入御试。
赵佶觉得在阁试刷人太多也没有什么意义,说道:“还是恢复旧制,四等及以上都进御试吧!”苏轼笑着说道:“官家惜才之心,臣等知之矣。”
赵佶笑着问道:“苏学士当年制科,考题为何?”
苏轼想了想说道:“当年考题,臣至今还记忆尤新,阁试六论为一、《王者不治夷狄论》(出自《春秋公羊传》何休注)、二、《刘恺丁鸿孰贤论》(出自《后汉书·丁鸿传》和《后汉书·刘恺传》)、三、《礼义信足以成德论》(出自《论语·子路篇》包咸注)、四、《形势不如德论》(出自《史记·吴起列传》)、五、《礼以养人为本论》(出自《汉书·礼乐志》)、六、《既醉备五福论》(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及郑玄注)。”
赵佶觉得确实只有一句卧槽才能说明自己的崇拜,也不知道这些考官从哪里找出来的考题,基本上不从四书五经中出题,赵佶也看出来了,出题还是比较偏向于史论的,想想也是,要是出题全是七书中的内容,估计大部分考生直接懵逼了。
通过了阁试,才能进入御试,皇帝亲自在崇政殿策试举子,制科考试御试相比较秘阁六论来说就简单许多,却也有着严格要求。说简单是因为这次的策论只有一篇,内容要求相对简单一点。说严格要求,规定试策字数在三千字以上,而且要在当日内完成才能入等。御试的策题,多由两制拟呈皇帝择选,也常命宰相代拟。按照惯例,每个人先给皇帝上几篇平时写的策论,让皇帝了解自己,然后开始答题。
制科御试成绩评定分为两次,第一次主考官评评级,第二次由覆考官二次评级。而且是糊名评定的,考官还要就推荐的试卷撰写劄子,说明推荐的理由。整个考试,组织严密程度,远胜常科,所选拔的人才,也确实都是一时之选。难怪不得,当时欧阳修作为推荐导师,苏轼、苏辙两人制科考试同时入等,更是开心的夸赞:“苏氏昆仲,连名并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御试完毕之后,宋仁宗回到后宫也是喜不自胜,高兴的对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