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2 / 3)

皇宫内部公务向来是皇后掌管,而外部目前却形势复杂。

表面上看,这座皇宫的主人是汉帝刘协,实际上外部的兵权下放到了太尉杨彪的手上,可惜太尉手下无甚兵马,空有名号却无实权,所以实际上还是掌握在有兵的人的控制之下。而皇宫内部是禁卫军的地盘——禁卫军最强盛的时候,是当年汉武帝时期,名将辈出,兵马强壮,北征匈奴,可谓盛极一时。

但如今的禁卫军早不是当年的禁卫军了。

长安城中如今李傕与郭汜的争斗几乎摆在了明面上,而献帝是如今名正言顺,最好的挡箭牌,谁都想争他过来,占据先机,打出一个正统的名号,至于刘协本人的想法。

那不重要!

一个傀儡,一个符号,一个标志,最不需要自己的想法了。

刘协和那些他手下的大臣——那些人也未必个个都真心臣服刘协,只是如今风雨飘摇,与乱臣贼子为伍,也担心日后史书上遗臭万年。随他出于什么理由,总之也是跟着刘协一起,倒霉地在这两人夹缝之间生存,试图找一个平衡点,努力维持住当下的局面。

扯远了。

总之,内忧外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小心思,于是这禁卫军中势力也分成大大小小不知多少块,长安城中每晚都有无数黑影来来去去,她估算着也就这一两个月了,再长,那两个人恐怕忍不下去。

所以非明混进皇宫倒也还算从容,没吃什么苦,也没吃什么大亏,反而摸清了皇宫里的布防和巡逻,还有一些她觉得有些用处的消息也一并传了过去。

五月初时,桃花早已落尽,倒是栀子花不显眼的悄悄绽放。

这花本是寻常,既不出名也不娇贵,不是大户人家会喜欢的,但在荀夫人的侍弄下,每日采上两朵放在案桌上,也别有意趣。

荀彧坐在窗下,手里拿着一封书信,眸色深沉。

信上有些消息是非明经过提炼和思考才传过来的,她的途径传来比那边更快几天,这几天的时间在战场上也足够宝贵,更不要说她脑子灵活,已经混进了皇宫内部,得知的消息也更加隐秘。

但荀彧关注的不是前面那些消息,他看的是信上仿佛随意提及的话。

“恐李、郭二人相争两伤,帝无性命之忧,而有善谋驭下之才,惜生不逢时。”

荀彧几乎可以想象到那个少年写下最后一句话时的表情——必然是冷静的,漠然的,冷眼旁观,甚至可能带着漫不经心地笑意。

“时移势迁,人心如虎,入山林必不再返笼。”

“大势所趋,汉室必亡。”

荀彧低低地笑,伸手捂住了双眼。

人的野心和欲望就像是从笼子里放归到山林中的老虎,一旦意识到刘氏未必一定为君,自己未必一定为臣,而手中又有了兵马权力之后,谁还会真正愿意奉刘协为君呢?

曹操、刘备、袁绍、孙策、刘表……权利可以给任何人,但唯独不能是刘协。

因为他是唯一的正统,所以是所有人的敌人。

哪怕是同样姓刘的刘表和刘备,恰恰因为是同姓,所以更要警惕。因为他们手下不少来投奔的人就是冲着那个姓而来的,如果刘协过来,他们又会选谁呢?

“尹昭啊……”

虽千万人吾往矣。

非明要是早些时候,知道荀彧在看完她这封信之后还是这样的反应,大概会气的打爆他的狗头。

什么叫“虽千万人吾往矣”?

就是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我不听我不听!!

不过非明见了某个人之后,倒是觉得心气稍微顺了一丢丢。

非明想起去年三辅大旱,长安城中也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那时刘协命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放粮,但后来却仍然有很多人饿死。刘协怀疑侯汶中饱私囊,于是派人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后可以煮出两盆,证实是侯汶作假,于是责打侯汶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