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皮沟的水井(1 / 2)

夹皮沟的入口处,由东向西,走过简易的小木桥,对面山下有一间四四方方的平房,这是工厂最早修建的砖房。下面有一口水井,一股清澈的泉水从地底下冒出来,翻滚着的浪花,像一束白色的莲花,水井上方覆盖着厚厚的一层热气腾腾的白雾。

一根十几米长,直径大约二十公分的铁管像大象的鼻子从砖房里一直伸到水井里,房间里的水泵发出嗡嗡嗡的响声。

在修建工厂之前,必须先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电路,二是水路。厂房施工、后勤的工作,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才能进行。

牛兴国从桥上下来,直接走到水井边,这口井比他老家门口河边那口井大多了,从上往下看,能清楚的听见地下水咕嘟咕嘟不停的往上冒,看见白色的莲花纹丝不动的竖立在水井的中央。“大象鼻子”吸不完那么多水,多余的水先是哗哗哗的从井里急急的流出,接着又潺潺潺的流到小木桥下的小河沟里,与山上流下来的水汇合,跳跃着奔向夹皮沟外的下游而去。

水泵房里有两台机器轮换着将这冒着热气的水抽上来,一根管子将水送到工地,另一根管子将水送到大坡寨各家各户,同时也送到食堂里。

夹皮沟外丁字路口往西那条路的两边,后来是生活区,根据“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先集中力量盖厂房,因此生活区还是一片荒凉,只有一排民工居住的油毛毡房,和一间油毛毡盖的洗澡堂,从通往大坡寨的水管上接了一根管子通往民工宿舍和澡堂。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在地下很深很深的地方,有一种叫岩浆的物质,它非常灼热,当地下水经过时,就逐渐被加热,变成了热水。这些热水从地下冒出来,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温泉。

牛兴国将手伸进水里,感觉水温比体温高,在这寒冷的冬天,原本冰凉的手很快就暖和了。他想这应该就是温泉,冬天能在这里洗衣服,手就不会被冻僵了。

这口冬暖夏凉的水井,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为后来三线工厂的建设和运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学员们混杂在上班的民工中,不断的走进夹皮沟,牛兴国估计时间差不多了,站起来,在自己的外衣上擦干手上的水,从水井侧面的石坎上爬上去。

来到水泵房的左上方,只见这夹皮沟三面都是高山,其宽度大约有1000米左右,由北向南大约也有2000多米长,中间的小河沟从南面山顶上下来,随着山形的变化,转了几次小弯,向北一路下坡,到了丁字路口突然向东而去,穿过一片稻田,流进了大约500多米宽的翁城河。

老一辈的人常说,山高水高,这话在这里得到了印证。夹皮沟南边和东边的山上都有小股泉水流进小河沟里。有时水流经过沟里各种大小不等的岩石,哗哗哗或者潺潺的往下流,有时路过小片沙滩,钻进去突然不见踪影,然后又会从下游某个位置的岩石缝里冒出来。

河沟大约一米左右宽,将近两米深,已经建好了三座可以供汽车通过的水泥桥,并在河沟两边开通了道路,运送建筑材料的汽车已经开始在这还没有硬化的道路上穿梭。工地上搅拌水泥的机器声和来来回回的汽车马达声,以及工程施工指挥人员的叫喊声,此起彼伏。

河沟两边原来都有一片稻田或者土地,现在已建成几间厂房的屋基了。这些空地都不在一个平面上,南面比北面高,西边比东边低。

除了西边的山上有一小片还未使用的山地上,仍然有大坡寨农民的玉米地,砍掉玉米杆后,干枯了的玉米桩还长在地里,到处可见洒落在地里变黑了的玉米杆,其它山上都还保持着茂密的杂草和灌木。山上有几头牛,摇着尾巴悠闲的在地里吃着不畏严寒长出来的野菜,以及咀嚼着还没完全腐烂的玉米叶。小动物和鸟儿们大多钻进了深林里,也有几只黑色的小鸟,站在牛背上寻找牛身上的虫子。偶有胆大的鸟类和小松鼠来到山下观看这里热闹的景象,工地上嘈杂的声音掩盖了鸟们的叫唤声。

屋基已基本完工,现在开始制作厂房的骨架和水泥瓦。

Tip:无需注册登录,“足迹” 会自动保存您的阅读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