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章 ,各方的宣传攻势与代沟(3 / 5)

朝廷服务,而且更加让后世人羡慕的是,他家这个位置是世袭的,老子死了儿子接。

这要写上一篇小作文,肯定要写九代人的坚守,传承三百年大秦军工品质。

只可惜他没有那么好的命,在大秦工匠的地位不高,按照商君的安排,整个大秦利出一孔,商君需要大秦所有人变成农户和军人,把大秦变成一个强大的战争机器,工匠的地位也就比商户稍微高一点,有无穷的徭役等着他们去做。

大汉开国之后,他的日子才好过一点,这次他终于不用给朝廷免费徭役。

他先是凭借自己的手艺,在鲁甲的作坊当中成为了大匠,而后鲁甲的作坊搭上长安车马厂之后,身为大匠的贾逸收入也提升了一倍,现在他每个月的俸禄高达1万钱,即便是在物价高等的长安城他也是妥妥的高收入人群。

贾逸的家庭还算美满,虽然父亲早亡,但他却带着母亲和妻子躲过了秦末乱世,是帝都人,又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这些年生活已经超出了贾逸的想象了。

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只希望自己的三个儿子能在长安城开枝散叶,要是还能有一两个出息的,那对他来说就相当于祖坟冒青烟了。

现在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今年中考时,可以算是他们家这些年最大的挫折,老大虽然废了,但另外两个小子一个上小学五年级,一个上中学二年级成绩都可以,夫子都说有希望可以考上学府,现在他们家族跃迁只能指望后面两个小子。

“当家的,怎么这么早回来?”贾逸的妻子幼娘奇怪问道。

朝廷执行四个时辰工作制度,尤其是像他们这些为少府供应零部件的作坊,对这种事情抓的最严,连加班加多了都会发出警告。这就导致了贾逸这样的工匠有一定时间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她了解自己丈夫的习性,这个时候贾逸一般不是在戏院听戏,就是在酒馆和朋友小酌,听一些月报上的消息。

因为大汉的政治气氛开放,近两年还染上了一些帝都小民的习性,开始关心起天下大事,一般情况下是不到天黑不会回来的。

贾逸却没有回答,而是反问道:“母亲和盛儿怎么没有在家?”

幼娘道:“母亲坊里做事。盛儿他和同学去足球场了,说了今晚不会回来吃饭。”

贾家自然是不缺钱养活自己的母亲,但贾母仍然保留了先秦时期的危机感,家里的粮食必定要囤够半年的数量,也给自己也找了一份事做,就是套个红袖套,在市坊监督行人,不要让他们乱丢垃圾,或者是马拉的粪让他们铲干净。

这种事情不劳累,但花的时间多,要雇佣的人也多,朝廷如果雇佣青壮划不来,但雇佣长安城的老人却异常划算,每个月会给贾母100钱,逢年过节再给带礼品回去,他们就会认认真真的去巡视街道。

贾逸本不想自己母亲操劳,但他母亲却乐意做这样的事,不愿意待在家里,他也无可奈何。

但听到长子不在家,贾逸气愤道:“中考没考好,还有心情去看足球,果然是不成器,某看即便是复读一年也是考不上学府的。”

幼娘有些担心自己儿子的前途道:“考不上学府,盛儿以后该怎么办?”

贾逸想了想道:“某打算让他去东家的作坊学艺,他也读了十来年书了,等掌握了某的手艺,以后再成为大匠想来是不成问题的。”

在大汉大匠绝对的上线高,下线高的职业,即便是贾逸在大匠当中技术不高的,俸禄也可以超过万钱,而要是最顶级的大匠,年入百万不成问题,甚至朝廷还有招收大匠为官的事迹,当今九卿之一的少府令,原本就是打铁的。

幼娘道:“这孩子一直说要报名去屯垦,只怕他不会愿意去东家的作坊。”

幼娘自然不想自己的儿子去南疆屯垦,关键是十八岁的青年最叛逆了,哪里肯听大人的话。

贾逸道:“这由不得他,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幼娘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