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治蝗战(3 / 3)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081 字 9个月前

味更好,最好能够加入油进行炒炸。只是基于当时的民生条件,用油炸的方法只能让正规的酒楼按高档菜肴的方式去加工。平常人家,通过盐腌烘炒,如此加工出来的蝗虫已经相当入味,食之如饴了。

所以才会有沧州的小贩能在大街上加工售卖干炒蝗虫了。

“各位官老爷。我们沧州这里的蝗虫,已经被鸭子们吃得差不多了,你们那里如果能有新鲜捕来的蝗虫,可以联系小人啊。小人负责上门收购。”这个小贩也算是个有生意头脑的,也不怵这满屋子的官吏,在给每人都送一点样品品尝之后,还不忘给自己拉一点生意。

而此时,那讲课的学生趁机给在座在吏员们进行新的思路推广:“各位可以回去向各家的主政官员建议,本来官府就需要向百姓发放赈灾的粮食,那么今年可以改换一个条件,明文张榜宣布赈灾粮食虽然还是不收钱,但必须要老百姓拿蝗虫来换。比如说,用三斗蝗虫来换一斗米麦。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百姓的口粮问题,还能顺便控制了蝗虫的数量。”

看到有人已经小心翼翼地品尝了这干炒之后的蝗虫后、并露出了满意的神情后,学生更是鼓动说:“其实我们就是要把这种干炒的方法真正普及下去后,老百姓也不一定会拿捉到的蝗虫全部去交换米麦,许多人家还可以直接以这蝗虫为部分食物。大家去田间野外,忙活一天,多少也能给自己赚到一点口粮啊!”

“是啊是啊。”那个小贩也出言佐证,“我隔壁的俞四郎就是个头脑灵活的,他昨天已经套了驴车去瀛州收购蝗虫去了!”

一番话说得堂内众官吏面面相觑。

就在宋朝境内各地正以不同的方法治理蝗灾的时候,辽国南京道各地,同样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蝗虫的大面积袭击。

只是相对于宋朝官府更加积极主动的治理措施,辽国的官府更倾向于放任不管。

一方面,辽国对于牧场的重视要远远大于农田,遇上蝗虫,大不了就把牲畜向北向西迁徙,避开蝗虫就行了,犯不着守着一个地方发愁。

虽然辽朝贯彻的是汉民汉治,就算是在汉民集中的南京道,他们的汉治方法也是相当地粗糙,最多就是在蝗灾最严重的时候,官府出来象征性发放一些赈灾粮食就算了,绝大多数只能靠老百姓自己去硬扛。

当然,蝗灾导致南京道大批粮田的收成绝收,一定是会影响到今年的粮价的,所以南京道眼下的粮食正在不断地攀升,已经超过了每石一千文了。

在这种情况下,李宁一则非常在乎南方粮食的供应情况,尽管他已经从秦刚这里得到了“不管南京道的粮价怎么变化,都会保持着五十石粮食交换一匹战马的标准”,但是在粮食不断攀升,而马匹却因为大片牧场被蝗虫啃食,导致依赖于要用饲料来维持。于是,许多牧民开始急于抛售马匹,从而导致马价正在逐日走低。

所以李宁一还是担心再拖下去,当初的兑换标准能不能执行。因此,便非常猴急地准备了四百匹的优质战马,很早就送抵了正在建设中的天津寨,在码头勉勉强强能使用的时候,就催着南方紧急给他兑现两万石的粮食。

当然,李宁一是绝不会拿这批粮食去赈灾或救济的,南京道屁民的死活与他根本就没有任何关系。

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得用因粮荒而不断跌价的马匹,去换到了同样原因下却不断上涨价格的粮食。

待到天津寨里的蕃商并无意外地向他交付了粮食之后,他终于能够安下心来,并将这两万石的优质粮食尽数存入了留守萧得里底的私人仓库里。

接下来,只要等到粮价再一步涨上去后,便可以为萧留守赚取到极其可观的获利,这才是他为自己的主子所立下的最大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