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时,大理曾经贡金装碧矸山、毡毯、刀剑、犀甲皮、鞍髻,置备了大量的礼物,献给仁宗皇帝,想要求得册封。但是仁宗皇帝回信大理国主:所上表事具悉.卿勤王岁久,卿当善育民人,谨奉正朔。登封之请,以候治平。诞布联心,固宜知悉,所请宜不允。将大理的册封婉言拒绝了。
现在连更加南边的交趾都得到册封了,大理依旧没能册封。故而大理急需大宋的认可,这样不管是段氏还是高氏都能够有效的巩固自己的统治。
李格非讲完后,赵佶问道:“大理尚称恭顺,自本朝立国以来,未尝有寇边谋叛之举,供奉也算殷勤,为何不与册封?”
在赵佶心里,仁宗皇帝算是极好说话的,按理说大理多次进贡求封,而且是西南大国,大宋也不准备短时间吞并大理,为何连仁宗皇帝也不册封大理。要知道那会侬智高、交趾不断袭扰大宋,册封大理,可以让其牵制交趾,这点道理,当时的宰执们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大理尽管受到忌惮并仅仅被册封一次而且处于区域性国际体系的底层和边缘,但仍一直自视为宋朝的藩臣,一直自视为中原文明的一部分和古代中国的一部分,大理权贵高氏甚至自称“大中国”,并对宋朝尽忠职守,尽藩臣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仍然通过单方面向宋朝朝贡和战马贸易保持与宋朝的联系。
纵观大理求封之路,比舔狗都惨,沸羊羊都要自愧不如。赵佶想不明白是,一方面大宋朝廷是知道大理的重要性的,大宋认为大理是地广人庶,器械精良的大国,一方面面对大理的数次遣使求封,均未应允,实在是让赵佶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