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能聚焦在一起的机会也不多见。
董固也没有矜持,他已经跟在父亲董忠身边多年。
家主董畯年高,所以凡事都是让其父代劳,这灵丘董氏的方方面面,还真是没几个人比他熟悉的了。
于是董固一板一眼地向董先讲述。
董先听了,也是一愣一愣的,原来灵丘董氏这么复杂:
首先是宗族这块,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大宗仍是以南北水路董氏农庄为主体的本家。
大宗家主,顺其自然也将成为灵丘董氏的宗主和族长。
大宗现任家主是董畯,下一任则是董畯的嫡长子董凯,再下一任大概率还是由董凯的嫡长子董富。
另外还有六个已经出五服的小宗,比如常山关北嘉牙亭的董轸;滋水畔的董畴;兴豆亭的董畡;太那水的董宾,可老水的董畦,莎泉水的董畸等等。
董建的两处私矿,就是与董宾和董畦的小宗农庄相连接,矿上需求也多从这两个小宗处购买。
其次是徙附门客佃农这块,作为大宗给族内各小宗的福利而存在。
主要都是由大宗管理,并因其功能不同,比如:有为赵武灵王守陵的陵户,有为族人营建维护房屋、打造修理工具和鞣制皮毛的匠户,有提供果蔬的菜户,有提供木头烧炭取暖的林户,还有提供肉食的牧户等等。
再来是土地,灵丘董氏控制千余顷农田,但大宗只控制七百余顷,主要分布在滱水两岸,和嵬白山南麓至滱水。
南北水路的董氏农庄是良田所在,也是灵丘董氏发家之处,所以始终处于大宗控制。
其它小宗有的在耕种大宗土地之余自己也组织开荒垦田,所以才有灵丘董氏如今的局面。
最后是人口,灵丘董氏虽然地位不如赵氏和刘氏,但人口却是最多的,董氏大小宗共编户近二百户,人口近千人,还有户下奴婢门客佃农徙附七百余人,隐匿人口也有近二百人,总人口接近二千人。
要知道,整个灵丘现有编户也才七百余户,人口六千余人,而董氏自己就占了近三分之一。
另外农田才不足四千顷,而董氏就占一千余顷。
按上田人授百亩,中田百五十亩,下田二百亩。
按灵丘的农田的亩产,一季不足三斗,良田最多五斗。
这四千顷农田最多也只能养活四千人。
而灵丘董氏仅以四分之一的土地就养活了三分之一的人。
虽说这里有像董武那样加入军伍或像董建以百工为业的人,并不一定以耕植为生,但人总要吃,而吃的不够,只能买,要买就要有钱,想有钱就要有赚钱的路子,所以想想还是挺厉害的。
提起这一连串数字,董固不禁面带笑脸,一脸自豪。
就好比前世能到全球五百强企业上班的小白领一样。
而董先接手的匠户并不在董氏编户之内,属于门客徙附,当然里面有不乏像相里器那样与主家奴婢成婚的人。
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为维持保持家族的力量,家主还会将与奴婢结婚的外来庶民,也纳入家族中,给予一定土地,并承担一定职责。
一来可以招揽人心,二来可以照顾奴婢的家庭,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将来他们的孩子,大概率会成为像规一样的户下奴产子。
当然表现好的人,也有概率会像董固的父亲董忠那样,被赐姓后除去奴婢身份,为董氏继续做事。
前提就是,家族实力足够,养得起!
现在董氏农庄的匠户有十家,包含弟子家人在内,约六十余人。
董畯给他们的待遇是:
每家二十亩地,作为留下他们为董氏服务的基础。
这二十亩地并不需要向董氏交租,但向官府交纳的税赋要自理。
匠户子弟不愿从事匠户,可向农庄租田耕种,亦可到市集内的董氏商铺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