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下韩国后,秦楚疆域接壤大半,战况也愈演愈烈。
似乎压抑许久,荡平国内所有隐患后,嬴政立刻发兵东进,一支攻入赵国上党,一支奔袭魏国大梁。
楚国优势日渐明显,若再拖延,秦国必失关东之地。
六国尽占中原膏腴之地,之所以不能同心协力,只因为权力分散,各有算盘。屈原灭齐,也是利用了这点。
吕不韦当政时期,运用“分而化之,逐步蚕食”的策略,向东步步推进,一点点挤压六国的生存空间。
如果不出意外,灭掉六国也只在二三十年之间,还没有统一过快的隐患。
想法很美好,然后就出了意外,现在他的坟头草估计都三丈高了。
嬴政显然也知道这点,但是再多的道理,也比不过和屈原的较量,自己本来已经慢人一步,不能再拖延了。
现在他要让所有人知道……
谁才是天下真正的皇帝!
这个词语在心中盘桓已久,只要击败楚国,自己就可以真正加冕称帝了!
为了这个心中的理想,他的动作必须要快!
看着地图上城池坚固、河道纵横的大梁城,嬴政眼中闪过一丝疯狂的念头。
三十万秦军越过边境,沿途魏军无力阻拦,纷纷溃败回了都城大梁。
自从魏惠王迁都以来,大梁一直是魏国首都,水网密集、易守难攻,令人望而兴叹。
但是用水渠来做屏障,同时也具有极大的隐患。
于是在充分考察地形、又接到秦王的命令后,王贲下令掘开鸿沟水,引水倒灌大梁城。
堤坝被破之日,滔天洪水汹涌来袭,瞬间漫过城墙,灌入城内。
一时间房屋尽毁,城民奔走呼号,宛如置身于炼狱。
同一时间。
秦王亲信王翦也率领三十万大军伐赵。
早在几年前,秦国便和赵国连年交战,互有胜负,但大体都是秦多赵少。
多次兵败,又逢灾荒,赵国独木难支,已显颓势。若再这样下去,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危急时刻,赵王听取大臣的建议,召回在代郡驻守的大将李牧,率领十万边军御敌。
就在秦楚争夺韩国的当年,秦赵也爆发了一场大战。
肥之战,秦军携连胜余威,士气如虹进逼营寨。李牧判断己方士气过低,仓促迎战恐将失败,于是坚壁清野,大修堡垒,采取守势。
秦将桓齮为诱敌出战,佯攻肥下,留下少量部队驻守。
李牧趁机出战,全歼了轻敌的留守秦军。又料到桓齮必率主力回援,便在左中右三翼布下伏兵,守株待兔。
桓齮归来后果然中计,遭到赵军的“钳攻”,大败而回。
其后又经数场大战,秦国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自从合纵联盟解散,屈原卸任纵约长,廉颇、庞煖等名将终老后,除了李牧,赵国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了。
经过几轮鏖战击退秦国后,天下遂有“李牧死,赵国亡”的传言。
如今秦国又率大军来攻,赵王如法炮制,启用李牧为主将,司马尚为副将,领军二十万抵御。
这次进攻赵魏,秦军不仅家底尽出,还派遣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统军——
王翦。
据说此人乃是秦王身边的武官,侍奉多年,是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家臣。
军营之中,不少人就持这样的观点,对其十分轻视。便是跟随多年的旧将司马尚,也并不在意。
赵王迁元年,赵境大旱、粮食短缺,又和秦国连年交战,赵国早已是国弱民贫,经不起消耗了。
虽然是武将,但这些民生大事,李牧也是烂熟于胸。而他更知道的是,赵国之所以到现在还没亡国,全靠自己微操续命。
二十万兵马,已是赵国所能调动的极限。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