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口气,摆手让千春下去。他躺下休息,任由千春将锦被拉到上身,神智迷迷糊糊间还在想:查不到就算了,总不会是个妖魔鬼怪,自己放宽心等着就是了。
李纳言这边,既然从弟弟手里拿得了八万银子,那南边的庄子算是有救了。
他从李少重手里拿钱从来不会不好意思。就说这次,南边遭灾的五个庄子里,受灾最严重是李少重的两个庄子,他庄子里的人聚在水边居住,这次涝灾发大水,连夜把人卷走十几个,至今下落不明,只怕都凶多吉少了!
要重建茶庄,要安抚庄子上的庄户,还要上下打点,这八万两很快就要如流水一般的花出去,留在他手里是一刻都呆不住的!
只怕还不够,毕竟要休养生息,这几个庄子只怕这两年都不会有收益了,将来也不知什么情况,只有走一步看一步。
即便这样也不能把田地庄子转手卖出去,这是祖产,就算没了别的产业那几座山的茶田也不能丢,不仅是因为往年庄子上大笔的盈利,更是因为这是李氏起家的起点。
李纳言这十年来自认为对李家勤勤恳恳,家里上上下下,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都巴望着他主事,银子过他手从来留不住,都贴补出去了。外人看他威风,哪里知道他时常还要捉襟见肘呢?
而且,李少重是他弟弟,血亲的骨肉,那么互相帮扶是应该的嘛!李少重虚弱时常害病,他白替弟弟打理内外,像李少重的管家似的任劳任怨,他不也什么话都没说!
即使弟弟立府搬出去住了,那也不能就此一刀两断啊。
况且也没搬多远,就依着李府西边隔了块地,出府一刻钟就到。
而且李纳言也认为弟弟出去住也是好的,毕竟他长大了,也该学学如何管事,不能总事事都依赖他。说不不好听的,万一他哪天横死,那整个李家岂不就乱套了?
他不在意李少重知不知晓他的心意。反正小弟活一天他做哥哥的总要管他一天。
不管不行,不管小弟就死了。
李家这边一团乱麻的时候,明如意也在自己房里愁得蹙起两道细眉。
李家打听不着明如意的消息,而明如意这边,不用打听,李家的消息就如雪片一般纷纷飞进来。
今日传李少重又吐血了,明天说李少重又昏倒不省人事了,没个安宁。但又不得不关注着,毕竟李少重要真出事了自己这边也好早作打算。
早知如此,别把自己往这个火坑里填不就好了?
明如意想起明家那群吸血蚂蝗一般的人就忍不住要冷笑。明家是仗着太后发家的,一辈子靠着恩赏的爵位过日子,在前朝还勉强过得去,如今换了人做皇帝,皇帝是先帝的亲儿子,但和太后也只有个名头上的关系罢了!
明家根本没什么根基——本来嘛,在太后入宫前,明家只是在西北做着半大不小的皮货生意的商贾人家,在西北地界也算是有名有姓的家族。但是一遭登天,明家出了西北这方枯井,才真正知道什么是天外有天。
说明家有钱?但比明家根基深厚的大家族多得是,在西北都排不上头名,更何况来了这藏龙卧虎的京城?
说明家朝上有人?这可没什么好说的,自家子弟从来就不是走科举的料子,迄今为止家族里做过最大的官,就是户部的一方主事——就这,还是看在了太后娘娘的面上给补的缺。其余的零零散散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就更不值一提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家本来没什么根基,新帝继位后,明家混得越来越走下坡路,在京城简直快要呆不下去,要打道回山西府了。
明家看上了他李家的钱财势力,她可没看上。
但是她没办法。
她虽然在宫里住着,身边不少侍女伺候,进出陪伴的皆是龙子凤孙,说出去听着好听,可又有什么用?不也是寄人篱下,受人摆布。
太后对她虽然好,但也好的有限。
自己对她来说不过是养在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