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奸细作乱,虽然具体判罚有陈语陌和叶衡处理,但明帝还是要负责定大局。比如说究竟要牵涉多少人,是把所有可能相关的嫌犯全都抓起来处置,还是只抓有证据的放过没证据的,还是小范围的追索,这些原则都是得由她来掌控。因而朝堂上的事务比原先多了许多,光是大起居就持续到了中午。下午还要与柳笙一起对十几个即将去地方赴任的县令进行训话,时间宝贵,她只得独自在睿思殿用了顿午膳。
等把新上任的县令们全都训完了话,柳笙也回府歇息了,去越州查案子的左谏议大夫杜方娜和监察御史里行贺绯辞,办完了差事返回京城递牌子求见,她宣了人到睿思殿来。先是一起问了差事,慰勉了杜方娜几句,让人回家休息。等把杜方娜打发走之后,她又单独询问了贺绯辞,对越州的案子和杜方娜的表现全都掌握了,嘉奖了贺绯辞几句,将贺绯辞也遣了出去,她这才开始批阅各地送上来的奏折。
折子还没批完,礼部副尚书高莹就前来求见,她以为高莹是来给越州知州说情的,心头不快,却也不好不见。哪知高莹是来请示她十一月十八日的祭祀大典,由谁来做亚献三献,皇家后宫中又有哪些人可以出现在祭坛上。
这事不是那么容易定的,这是凰朝一统天下以来第一次祭祀姚天,既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又要给后世留下可以遵循的规矩。
明帝想了想,先确定她最在意的,“朕主祭,不设亚献、三献之人。”
眼下太女未立,这亚献三献之人不好选。选淑亲王为首的亲王,恐偏重宗室大权旁落;选安澜为首的后宫,恐后世有无德后宫祸乱朝政;选关荷为首的元勋功臣,恐其居功自傲藐视皇室;选董雯为首的年轻武将,恐其过于骄纵拥兵自重;选以柳笙为首的文官,恐后世奸臣把持朝政结党营私。那么最好的办法便是不设亚献三献之人,只是不设,并不等于说她不想让人参与这件国家盛事。
“皇后是必然要去的,贵君、敏君、嘉君、果君,朕的意思也要去,他们都是为国征战的男儿,文卿以下要不要去且待朕再思量。”
高莹拿着毛笔一一记下,明帝又问高莹道:“这祭坛有三层是不是?”
“是。依祖宗朝例,主祭人在第一层,司礼之人在第二层,其余陪祭之人在第三层。另外,江相走之前跟微臣讲,此次大典乃是朝廷一统后初次祭天,文武群臣四方百姓躬逢盛世,可能都会想要一睹大典,不妨在祭坛两侧,设几个看棚。”
设看棚是个好主意,明帝嘉许地点点头,果断地做了决定:“看棚可以多设几座,把林侯、段卿、余卿等有伤功臣以及安老国公、梁老相国都安排在看棚中观礼,每人设一无靠背杌子。”
“皇后在祭坛第二层,与左右二相文武大臣一同司礼,何人司何物,卿与柳相斟酌。贵君四个与几名男将一同站第三层,与关国公等功臣同列。”
“给文卿、怡卿、康和皇子单设一看棚,不必设座。”
“宗室概不司礼,有战功者入第三层,无战功者,不论爵位高低皆入看棚,亦不设坐,保和皇子若能赶回来,让其与男将们站一处。”
“文武百官有战功者正六品以上可入第三层,无战功者,正四品以上方可入第三层。文武百官凡不入第三层者,着在祭坛下方衣公服站立,单独成阵,不与军兵百姓同列。”
“已致仕官员欲观大礼者,需上折奏请,俟朕同意方可入看棚观礼,不得私自前往。”
“外命夫欲观大礼者,无需上请,四品以上者可入看棚,五品以下者与百姓同列。”
等高莹走后,天色就快要黑了,倩儿进来请示她,把晚膳摆在何处,明帝想着自己今个儿中午没有去安澜殿里用午膳,便吩咐摆驾麟趾殿。
到得麟趾殿,安澜已经开始用膳了,但整个大殿外间,只有安澜一个人在。安澜见她进来,连忙站起身来,“陛下用晚膳了没?”
明帝拦住要向她行礼的人,“朕还没用呢,正好与澜儿一起用。”安澜立刻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