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章(2 / 4)

可以站起来问,一个个来,我都会回答。”

陈进珠看了看旁边的陈广远,站起来迟疑地问道:“村里的孩子能进那个书院吗?”

时昔看着他笑了笑,“只要是四到十二岁的男孩,都能进芸兴书院学习。

“不仅教识字经纶,还有琴棋书画、算数、律法、武艺、农事和匠艺。”

张林木站起来问道:“为何要教那般多?而且农事能教什么?不是靠力气就行了吗?”

“农事即是农学事务,将你们口口相传的经验都记录在书本中,以此为基础研究如何增收,让亩产从三百提高到五百,甚至更高。”

时昔又接着道:“不过,芸兴书院只会让孩子们知晓农事,不会做研究的事务。”

“五百的亩产?如果真能有那么多就好了。”

“时姑娘说得有道理,口口相传容易传错呢。”

时昔又敲了敲铜锣,继续回答方才的问题:“技多不压身,学得多总比学得少要好,即便不走科考之路,还能去当账房、夫子、掌柜、木匠、铁匠,就算是当农人也能比别人收更多的粮。”

时昔这话简直是说到村民的心坎里去了,谁不希望自家孩子有一门手艺傍身呢。

“娘,我们把飞儿送去书院吧,以后准有出息。”

“阿爹,我也要去学武,我以后要长得比你还壮实。”

“爹,咱们得把正福也送去,他个头大,以后打铁也比咱们种地强。”

“小河,爹把你送去吧,你以后去当账房。”

这时,陈广远站了起来,众人很快安静下来,他问道:“束脩多少?”

他自然是想送孙儿们去书院的,可他有四个适龄的孙子,要送就得一起送,束脩太高他根本送不了。

对于学堂束脩,他也是有几分了解的,县城那些私塾一年约莫四贯钱,县学约莫三十贯钱,普通人家根本去不起。

时昔朗声道:“学费前两年只收一百文。”

“一百文!”

“竟然才一百文,我要送孩子去!”

“我也要,不仅送儿子去,我将侄儿也送去。”

有心急的已经站起来喊道:“时姑娘,现在报名可以吗?我要报三个。”

周景书看着下面的激动的村民,忍不住低笑了声,她还真喜欢逗人呢。

“先安静啊,我方才还未说完,听我继续说。”

“芸兴书院是按学期收费的,每年两学期,每学期四个月,学费一百文,住宿费四

百文,伙食费八百五十文,院服二百文,洗漱用品五十文,共计一千六百文。”

方才还激动的村民直接愣住了,原来不是一百文,半年一千六百文,一年就得三千二百文,与县城私塾束脩也差不离了。

他们哪里付得起这般高的束脩啊……

陈广远想了想,再次站起来问道:“只交学费可以吗?书院就在村子旁边,在家里吃住就行了,衣服这些孩子她娘也能做。”

时昔摇头,“不行,他们必须同吃同住,放心吧,他们住十人间上下铺,每日有肉有奶,衣服被子这些主要是缎布的,洗漱用品更是能让人羡慕。”

村民们一阵沉默,看着自己孩子叹气,那书院听起来再好,他们交不出束脩也是无法啊。

陈进珠看了看自家壮实的二儿子,咬牙对陈广远道:“爹,我明天就去县城找零工做,定福不能错过这次机会。”

陈广远对他摆了摆手,“要送四个孩子都要送去,家里还有几两银子,再卖块地出去应该够了。”

张小河拉了拉父亲的衣袖,“爹,是去不成书院了么?”

张大山沉默了会,搓了搓脸站起来问道:“我……我能先赊账吗?”

时昔直接拒绝道:“不能。”

张大山失望地坐下,拍了拍自家儿子的脑袋,时姑娘已经给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