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有了动作,其他报社期刊也不会错过这等大事,尤其是在当下这种满篇皆是负面消息的时代,民族实业取得如此重大技术进步的新闻,更显得弥足珍贵。 晚八点,北*大学理科第十六教室内,蔡元培正主持着新闻学研究会的开幕式。 虽值傍晚,但教室内已经坐满了人,既有北*大学校内校外的学生,又有北京城有头有脸的新闻人士,比如邵飘萍、陈仲浦、李大钊、高郡宇、谭萍山等,热烈讨论着中国新闻的未来,以及如何用新闻的力量来救国图强。 “呼呼~” 蔡元培习惯性地吹了吹话筒,以确保收音正常。 令人尴尬的是,话筒的质量着实不佳,虽然不至于无法进行扩音,但敏感性原因导致其突然出现了刺耳的噪音,立刻回响在教室内。 “嘶~” 好在持续时间不长,蔡元培重新掌控了局面。 看着表情各异的观众及研究会会员,蔡元培笑呵呵道: “看来今晚大家真是来对时候了,敌人已经对我们感到惧怕了。” 顿时,场下众人的脸上皆报以善意的笑容,气氛也缓和了许多。 这时的蔡元培直接将手中的演讲稿扔掉,脱稿即兴演讲: “凡事皆有术而后有学,外国之新闻学起于新闻发展以后。我国自有新闻以来,不过数十年,则至今日而始从事于新闻学,固无足怪…… “甚愿先生继此而更为详备之作,更与新闻学研究会诸君更为宏深之研究,使兹会发展而成为大学专科,则我国新闻界之进步,宁有涯关焉!” 一席演讲下来,既指出了创办新闻学研究会的目的,又饱含着对研究会会员的期望,赢得了满场的掌声。 正当蔡元培准备从讲台上下来时,一旁的邵飘萍突然拦住了他,递过去一份新闻稿并轻声道: “蔡校长,麻烦你先看看这个,如果方便的话,我非常建议你直接拿到讲台上,给诸位同学、先生读一读。” “哦,让我看看……求新机器厂!?这不是上次程教授在信中提到的那个吗!怎么会在这里出现,该不会连带着程教授也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吧?”大眼扫了一下,蔡元培看到“求新机器厂”几个字后非常诧异。 说来邵飘萍之前与程诺还有一些交集,两人私下里也往来几次,皆对对方的工作表示赞赏,虽然彼此都比较忙碌,但也都关注着对方的消息。 尤其是作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为其拍发专电及撰写“北京特别通信”。凭借其非同寻常的采访能力、对于北洋政府的深入观察与描绘,很快受到关注,成为当时的着名记者之一。 只不过眼下刚刚聘为北*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时间上更不宽裕,加之距离新闻事发地比较远,这才没有提前得知消息。 不过在拿到新闻稿的第一时间,邵飘萍还是决定将这则消息分享出去。 “蔡校长,这次不仅不是坏消息,而且还是天大的好消息,甚至单凭这个事件,民族工业将会因此迎来新的篇章,即便前路仍旧是一片泥泞,但曙光就在前面。”指着新闻稿,邵飘萍激动道。 蔡元培心里隐隐有感,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邵飘萍:“飘萍,你说的这场革新,是不是与我校的程教授有关系?” 邵飘萍会心一笑,故意卖着关子:“有没有关系,文中写的一清二楚,蔡校长不妨看一看。” 蔡元培计出无奈,摇摇头只好自己去 上面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即将要登上《申报》有关求新机器厂成功生产克虏伯钢的新闻文章,同时也是上海张謇父子二人看到的那篇。 只不过身为报社内部员工,邵飘萍在报纸还在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