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鲤跃居(2 / 4)

拯!”

他同时目光一闪,惊讶地轻吸一口气。

“怎么了?”大家面面相觑,纷纷看去,沈良也吃惊地站起身。

在他们目光追视下,一道银袍刻花的身影健步走向柜台。虽是庐州所见高丽官服纹样,已素改常服样式,袍袖风流,束腰轻靴,高束素冕,缎飘清光。

因此虽细看之下衣容有变,但那股风姿实在一眼认出,乃至相隔其实不近,都似乎能够淡淡窥见其人微垂密睫时侧影。

“那是……”包拯与众人对视,小议一番,便试探着站起来。

而在那边,崔光浩仍是形容利落,进退冷雅,既不无端傲视,也不慌张忙乱。柜台后的店主殷勤迎上来,连忙铺开账册,热情询问客官所需。

“一间天字号上房,一间相邻的地字号小房间。”崔光浩声色淡冷,彬彬有礼,稍拒他人,天然傲骨又不会太过仗势凌人。

“客官稍等,稍等。”店主笑呵呵地转身想拿门牌,神色一变,跌足抱怨,“这个周八斤呐!又把牌子乱放一气,找也找不到!”

崔光浩也不催促,一手轻覆柜台上,稍许闲攥指尖,沉静稍待。

这时有人走近,谦谦问候,“崔大人。”

崔光浩耳闻熟悉声色,转过头去,稍移目光上下打量,淡露微笑,“包拯。”

店主刚好凑过来,连忙赔笑解释,“客官请等等,我去找天字号的门牌。”

崔光浩虚抬手掌示意可以,转身颔首回应包拯问候,慧眸轻动,笑意恍舒,“是了,你理应在此,正是科举时节。”

崔光浩承宋帝恩典,留任异文译官,解答远国诸般风物,与各位宋臣雅词交接,整理同文馆各类书册。

他在高丽国本就是礼部尚书,高丽文治效仿大宋,彼此相知,此次科举特任考评。虽不涉及丝毫权门收揽,仅就文章答试本身判断才学神采,这也颇见得宋帝嘉赏。

只是似乎有些宫廷幽深缘故,考期微延,暂定延下月余,倒是惊动来京举子们,又烦恼又窃喜。有人抓紧再多读书,临阵打磨,有人乐得放松情怀,先在汴梁胜览游逛去了。

此时崔光浩看到包拯,昔日庐州命案种种当然不忘,往事曲折也不怨恨重提,只似稍有年龄差距的友人再逢,言谈举止清风明月一般,不可轻易靠近却又非远在天边。

“只是考试延期,所以我要在此多淹留很多日子。”包拯含笑抱拳行礼,连忙转身,将崔光浩引至桌旁。

崔光浩展眼一看,都是相识面孔。众人纷纷起身行礼,崔光浩颔首应过,接一二句风尘闲谈。

小艾虽也经历庐州往事,到底牵连不深,对这位大家口中文武全才、丰神俊朗的高丽尚书不太熟悉,天然感到些许压迫的贵气,不由得紧张起来,有些害羞地往沈良身后轻轻躲避。

“啊。”沈良与崔光浩曾合力追捕庐州疑案的凶手,武功高手之间本来天生有某种灵犀,快意潇洒彼此敞心。

他拍拍小艾揽住自己的手,向崔光浩微颔眉目,“崔大人,小艾她稍稍有些怕你。”

“没事的,小艾!”楚楚大方地安抚道,“你不是也说过,就算只是听闻,也觉得‘那位郡主和尚书大人是好人呢。’”

小艾更有些紧张起来,轻打楚楚两下,“不要说这么失礼的话啦。”

崔光浩却不追究,只是向沈良点点头表示理解,又淡询一二句考试之事,问包拯与公孙策读书进展如何。

“说起来,郡主与崔大人的事情,后来八贤王也知会我们知道。”包拯郑重抱礼,此刻无关乎礼仪尊卑,只有真心之语,“包拯真心为你们高兴。也许庐州一案中,包拯曾经错判,为你们多增曲折,但是……”

“好了。”崔光浩淡抿笑唇,“我都明白。你做到了无愧于心,便无需对人抱歉。”

包拯想起崔光浩短暂获冤、困于禁室中的情景,重重黑暗中依然风采玉树,实在令人佩服。当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