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木棉袈裟 由彼界中,诸有情类,无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描写极乐世界的情景说:‘人生在极乐世界,形象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随意所需,悉皆为念。若饮食时,百味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观。复有众宝妙衣,冠带,璎珞,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自然在身。所居舍宅,称其形色……楼观栏堂房阁,广狭方圆,或大或小,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清净安稳、微妙快乐。应念现前,无不具足。’ 法相宗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天台宗认为真如是永恒的,绝对的,世界一切皆空,‘空’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空物质世界正是为了肯定‘真如’精神实体的不空。它表现了‘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空一切空,假中毕空;一假一切空,空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假皆中,这叫三一无碍。 天台宗还提倡止观,说是入涅磐之要门,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磐;华严宗认为,没有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只有说尘和心都有‘待于缘’。这正所谓‘尘是心自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 “老方丈!禅宗分有南、北两宗,它们观点有何差别?” “要讲南、北两宗的观点差异,还需要从头说起。禅是天竺语Dhyā a一词音译的简称,意为思惟修,静虑。佛教把禅定看作修持佛法的重要途径之一。禅定就是安静沉思之意。 梁武帝时,天竺人菩提达摩从海道来到中国。从释迦牟尼起,历代师弟以心传心,不立语言文字。他自称是天竺禅宗的第二十八祖。他带了一件木棉袈裟来,以此为历代传法的凭证。 由于达摩不合南朝重义学的学风,便转到北方传播他的禅学。达摩的禅学精髓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人立文字’。所谓见性成佛,意思就是觉悟到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如此修正,是最上乘禅。达摩教人首先是安心,安心的方法是修壁观,要人心安静象墙壁那样坚定不移。其次是发行,即一:报冤行,即逢苦不忧;二:随缘行,即得乐不喜;三:无所求行,即说‘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四:称法行,法即空无之理,谓无心而行。也就是说,他教人从认识上脱离现实世界,去追求超脱现实的真如世界,即舍伪归真。不但自无,还要无他。 达摩认为人类之所以未能接受真如,就是人类的无明、容尘障之故。达摩的‘行入’有四种修养方法: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诉。经曰‘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报怨行劝人们放弃一切反抗外来压迫的企图,做到‘逢苦不忧’。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随缘行劝人们放弃对外界是非善恶的区别,不计痛苦和快乐,把一切幸运和不幸都看作命运早已决定。第三,‘无所求行’教人放弃改善当前生活的任何要求和愿望;第四,‘称法行’教人按照佛教的基本教义去行动。 达摩禅学虽然离言说相,离文字相,但仍以《楞伽经》为依据。所谓安心发行,都是逐步深入的修行法。所以达摩禅法,实际就是渐修法。当时随他修禅的弟子甚众,其中的个‘博通群书,尤善老庄’的僧徒慧可,达摩认为他可以充当法嗣,要他表示,舍弃的决心。于是,慧可自己斩断一臂以表诚心,达摩这才把这件木棉袈裟赠给了慧可。据史传记载,达摩传法于慧可,慧可传法于僧粲,僧璨传法于道信(579~652年),道信传法于弘忍(601~674年)。于是,弘忍成为禅宗第五代传人。他居住在湖北黄梅县双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