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2 / 3)

门房里每日收到的拜帖足足有半人高,易臻入皇城后身边只有阿兰一个小丫鬟,便是加上谢俞与四全,也只有三个可用之人。

与易臻在月湖偶遇的几位大人削尖脑袋想将家中小辈送到易臻身边听任差遣,易臻推拒了几次,无奈盛情难却。

后来见几位大人送来的皆是清俊得体,于人情世故老练圆滑,聪慧伶俐的小郎君,易臻便将人留了下来。

这些人入府之后极少得到易臻的召见,平日时常聚在一处帮易臻打理府上杂事,小郎君们年轻稚嫩,却生着一颗慧心,很快发现一个不妥之处。

自从康和公主得到陛下封赏之后,皇城里原本如同死水一般的局面悄然间有了变化。

公主未入皇城之时,大皇子易决母妃执掌后宫诸事,皇子妃又是百年世家名门之后得顾氏嫡女。

大皇子自幼也被陛下看重,早早被委任朝政,虽未正式下令册封,然而观二皇子与其余几位不成气候的皇子,大皇子一枝独秀,早已是众人心中心照不宣的储君。

可是公主入了皇城,大皇子行事鲁莽,放任伴读刁难公主,足见其度量狭小,绝非容人之辈。

月湖之事,陛下虽下令封了口,可是蛮国王子生死不知的消息岂是轻而易举便能压住。

皇室自傲被权势迷了眼,自觉财宝与粮食可以抹平一切,可是朝臣们却心如明镜,与蛮国和亲一事八成要黄了。

日后蛮国举兵,大皇子势必要被推出来做靶子,背上一个祸国殃民的名头,大皇子日后想要东山再起便难了。

与皇子们弊端丛生不同,公主血脉正统,不骄不躁,单是能在易决的胡搅蛮缠下全身而退已经说明其深藏不露。

大盛历代以来也曾出过不少女君,相比邻国奉男子为尊,大盛的百姓却并不被那一套将人分个高下的谬论。

易长风当初打着匡正天下正道夺走皇位,之后连番下令施行贬低禁锢女子的旨意,百姓们也早有不满之心,他们需要的不是用歪理邪说蛊惑百姓的昏君,而是一位足够强大庇护百姓不受外族欺辱的强者。

种种原因交杂之下,易臻府上多了不少想要投入门下的年轻举子,小郎君们拿着那越来越多的拜帖不知如何是好,犹豫再三,还是由林阳打头阵,禀告了公主。

易臻令人在园中摆了长桌,带着谢俞一道听诸位小郎君们议事。

诸位小郎君年轻虽小,在父兄的耳濡目染下口中倒也能说出几分道理。

有人建议易臻如同大皇子一般来者不拒、广纳贤才。

可是此言一出,很快被林阳反驳,“不妥,公主如今根基尚浅,大殿下广招英才在朝中领职后,眼下公主刚入皇城,若是大张旗鼓招揽人才,怕会被人拿捏把柄。”

易臻兀自饮着杯中谢俞鼓弄出的清浅的果子酒,神色淡淡,看不出半点情绪变化。

前世被易决逼着远走皇城,与旧部们议事时,她已经在众位将士们的高谈阔论之中修炼出了极好的耐性,是以并非将众位小郎君们争论之时的出格之言放在心上。

她看似无意,实则将众人争论之事已经瞧明白了。

那些人的拜帖的确不好处置,贸然回绝无异于自断后路,来者不拒会让易长风心生忌惮。

总之着实到了进退两难,万分棘手的地步。

众人争论的面红耳赤之时,谢俞忽的开口,“公主,关于此事,我有一计。”

易臻睁开了眸子,墨色的眸子剔透纯净到几乎让人不敢与之对视。

易臻知道自己生的清冷,面上没有表情之时时常让人生出恐惧之心,可面对谢俞之时,她总会收敛很多。

因此即使她心中颇有不满,她也压住了那股摄入的冷意,谢俞这样温柔善良的人若是被冲撞了,怕也只会大度一笑。

可她却无法等闲视之,清微道士说过谢俞身上的功德令他比寻常人多了几分正气。

他这样清正高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