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府(3 / 3)

茶杯放到桌上,问道:“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姜宁,十四。”姜宁答道。

杨氏的神色忽地怪异起来,她皱了皱眉,道:“这名字不好,得改。”

姜宁笑意微敛。

“宁”这个字,严格说来,还是在姜家时取的。她走失时刚过六岁,记不住自己的大名,旁人问起时,只知道自己姓姜,小名“宁儿”,久而久之,就得名姜宁。

这名字跟了她许久,感情深厚得很,就连当初进宣王府时都未曾改过,如今回到姜家,却反倒被嫌弃“不好”了?

“不知母亲认为它不好在哪?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女儿自己是极喜欢的。”姜宁语气略有不善。

“安宁的宁?”杨氏问道。

“自然。”姜宁答道。

杨氏面色缓了缓,想了一会儿,改变主意道:“罢了,不改了。”

她说着,转了转手腕上的佛珠,继续道:“你且在这住着,过几日我会让人给你做些衣饰用品,再请几位西席,教你琴棋书画、礼仪举止,姜家往上三代皆是读书人,祖上更是出过二品大员,这些日子你要日日勤勉,不说样样精通,至少也要懂得一二,万不可坠了姜家的面子。”

她说话时语速平缓,不疾不徐,似是认真关切,但却连姜宁昨夜睡得习不习惯、从前识不识字都没问过。

姜宁低眉驳道:“母亲有所不知,琴棋书画、礼仪举止,女儿在原先家中都已学过,想来是不用请西席的。”

杨氏不悦地打量她一眼,从进门到现在,她才终于正眼看了一下这个突然出现的女儿,坐姿挺拔,腰背笔直,气度却从容,确实像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模样。

但这些都不过是表象罢了。杨氏淡淡道:“你那对商户父母能教你什么?学了点皮毛就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了。既然来了姜家,就好好改改你那些小门小户的毛病,省得日后连累家族。”

傲慢,且浑不在意。

姜宁将脸上的最后一点笑容收了起来。杨氏这话不像是对着多年未见的亲生女儿说的,倒像是在打发乡下来投奔的穷亲戚。

说不上是什么心情。

在走失的头几年,她还对寻找亲生父母这件事抱有着数不清的幻想。

等见到阿爹阿娘时,他们会是什么反应呢?

是心疼地抱着她嚎啕大哭,还是严厉地训斥她不该乱跑,或是开心地搂着她诉说这些年的思念?

却唯独没有想过,会是如今的这幅场景。

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姜宁施施然站起来,理了理并没有什么褶皱的裙摆。

若是姜家真的对她那么好,她才会感到无所适从呢。

“看起来母亲您不是很欢迎我,”姜宁斟酌着用语准备告辞,“那我……”

“哗——”屋外的门帘被突然拉开,一个不知从哪来的婢女冒冒失失地冲进来,匆匆打断了姜宁的话:“夫人您快去看看吧,三娘子昏倒了!”

“什么!”杨氏猛地从软垫上站起来,因站得过快,还趔趄了一下,“凝儿她怎么了?”

凝儿。

姜宁茫然地眨了眨眼,心中忽然有了个荒唐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