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得主人家厌烦,反而不美。
非明想了想,“本是与人定好避难到此,然眼下失散,前话已不好做数。既然到了陈留,某想,先留在此处一段时日,以后再北行,去往冀州一观。”
留在这里,就是打算投往曹操麾下;北行去往冀州,那就是到袁绍手下做事了。
究竟与谁定好,非明没说,荀绍也不问。
荀绍道:“实不相瞒,某家中正有人在曹军麾下,若先生不弃,不妨与我回城至家中一叙,让我父亲写一封推荐信,不管是哪家,想必都要给一个面子。”
非明知道这年轻人家世不凡,但万万没想到居然这么不凡!随手救个人也是未来大佬,她这难不成是否极泰来,终于转运了?!
非明十分客气,“某不过一山野之人,如何能得公子如此看重?”
确实是很山野了,连荀氏家里的人都不清楚。
其实原主记忆里确实是有有关荀氏的记忆的,不过一闺阁女子,知道有这么个世家,又哪里知道这个世家到底多牛?或者这个世家到底有哪些人?
非明之前也不过是有那么点猜测。
而且世家子弟繁多,谁知道荀绍是嫡系还是旁系,这两者之间,在世人眼里,可谓天差地别。
如今非明才总算确定,荀绍绝对是嫡支,且父亲应该还很有些势力。
荀绍对他仍然客客气气的,自打她当初路过,帮忙和侍卫一起从匪徒中救下他的小命,医治使他的顽疾好转,又清谈一夜之后,这个少年一直都对她非常佩服。
“先生大才,岂能如此妄自菲薄?”荀绍道:“就吾生平所见之浅薄,难以窥见先生之全貌,若是先生心中一时无法决断去往何处,不妨暂先留下,看一看此地境况。”
非明沉吟片刻,最终拱手道谢:“那某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陈留目前是曹操的地盘,属于兖州,而兖州目前分了两半,一半是曹操,一半是吕布。
非明现在就在曹操的地盘上晃悠。
荀绍的父亲现在也在这里,按照荀绍的说法,是老家有事,家中长辈亡故了,父亲和叔叔有要事走不开,只有他一人回去奔丧。
回来的路上正好赶上他病发,两人就这样巧遇了。
荀绍他爹叫荀衍,在曹操手下当个武职;他小叔叫荀彧,是曹操手下的谋士,听这个语气,貌似他挺崇拜自家小叔的。而且对方好像很受曹操倚重。
一个老板手底下有很多谋士,这种谋士基本上就是私人心腹,看起来什么都不管,实际上地位很高,有大事基本上都会和他们一起商量做决定。
而荀彧在这群谋士中的地位,似乎也属于很高的那一种,心腹中的心腹。
难不成老天都要她到曹营去?不然怎么会给了她这么一个金光闪闪的大腿!
非明犹豫着,就在陈留逛了些日子。
有句话叫“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句古话是一点都不夸张。
这乱世委实萧条,即使是在相对平和的陈留,也远远无法跟繁华盛世相提并论!
当然,若是跟这一路所见相比,又算得上是人间胜景了!
蝗灾慢慢熬过去,经济有了点复苏的苗头,这里的人民称不上富足,也不可能人人吃得饱饭。虽然仍然有饿死的人,陆陆续续还有灾民逃过来,但秩序井然,起码管理的很好,街头上没什么敢不怕死的闹事。
这已经足够了。
曹操的确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不说别的,光是能在这种时期,把这里打理好,起码知人善用这个词是跑不掉的。
考察完后,之后的几天,非明就利用荀绍主动提供的消息,把天下大事,包括诸多人的大小事迹都印在了脑子里。那些模糊的印象通过文字传来了许多有用的消息,使每个人都生动起来。
比如说刘表,这个人很有些文人意气,手段属于比较温和的,在荆州开经立学,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