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明显地看出她对贾府态度的敏锐感知。例如,在贾母为她举办生日宴并表现出那种看似热情实则敷衍的态度之后,宝钗深知贾母捐资二十两并非是真正出自对自己的看重与喜爱,而是一种基于社交礼仪和家族颜面的无奈之举。因此,在点戏和点菜的过程中,她格外谨慎小心,极力揣摩贾母的喜好与心思,试图通过刻意迎合贾母的口味来改善自己在贾母心中的印象,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她明白,自己在贾府的形象与地位直接关系到家族的声誉与利益,任何一点细微的失误或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又如,在听到贾母于清虚观打醮时关于宝玉婚事的明确表态后,尽管宝钗在表面上依旧保持着镇定自若、从容不迫的形象,没有显露出丝毫明显的情绪波动或失态之举,但她的内心必然受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她深知,贾母的这一态度意味着自己一直以来所期待的“金玉良缘”之路将会面临巨大的阻碍与挑战。
然而,尽管宝钗清楚地认识到贾府对自己及家族的态度,她却无法轻易地选择离开贾府。这其中有着多方面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一方面,她的母亲薛姨妈和哥哥薛蟠在贾府客居多年,家族事务与贾府之间已经形成了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薛家在金陵的家族生意与社会地位在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下滑与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寄希望于通过与贾府的联姻以及在贾府的庇护下,能够重振家族的雄风,恢复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因此,作为薛家的重要成员,宝钗深知自己肩负着家族的使命与期望,她不能仅仅因为个人在贾府所遭遇的一些不愉快或压力就轻易地放弃这一目标。她必须在贾府坚守下去,努力寻找机会来改善家族与贾府之间的关系,为实现“金玉良缘”创造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宝钗自身对“金玉良缘”也抱有一丝难以割舍的希望与幻想。她坚信凭借自己的品德、才华以及在贾府多年来所积累的良好口碑与人际关系,或许能够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成功地改变贾母等人的态度,最终赢得他们的认可与支持,从而顺利地成为宝玉的妻子。在她看来,宝玉作为贾府的嫡孙,其身份地位与未来的家族继承权都使得他成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婚姻对象。而且,她与宝玉在日常相处中也逐渐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尽管这种感情并非如宝黛之间那般浓烈炽热、刻骨铭心,但在宝钗眼中,这已经足以成为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与理由。因此,她选择了忍耐与等待,以一种看似从容淡定、泰然自若的姿态继续在贾府中周旋应对,试图在这复杂多变的家族环境中谋求一线生机与转机。
六、贾母对宝黛姻缘的态度剖析
贾母对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姻缘,其态度同样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
从情感层面来看,贾母对黛玉有着深厚的疼爱之情。黛玉是贾母唯一的女儿贾敏的亲生女儿,这种血缘亲情使得贾母对黛玉格外怜惜。自黛玉幼年丧母之后,贾母便将她接到自己身边抚养,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在生活起居方面,贾母为黛玉配备了与宝玉同等规格的丫鬟仆役,确保她在贾府中的生活舒适安逸;在教育培养上,贾母也十分注重对黛玉才情的发掘与培养,鼓励她读书识字、吟诗作画,与贾府的姐妹们一同接受良好的教育熏陶。这种种行为都充分体现了贾母对黛玉的宠爱有加,从情感基础上来说,贾母无疑是希望黛玉能够有一个美好的归宿,而宝玉作为贾母最为疼爱的孙子,将黛玉许配给宝玉,让这两个她最心爱的晚辈结为夫妻,在情感上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在考虑宝黛姻缘时,贾母又不得不面对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干扰。
首先,家族的利益与声誉是贾母必须优先考量的重要因素。在封建家族的婚姻观念中,婚姻并非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感情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的联盟。虽然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林家,且与贾府有着深厚的家族渊源,但随着林如海的去世,林家的家族势力与经济实力都已大幅衰落。相比之下,薛宝钗背后的薛家虽然也面临着一些家族内部的问题,但毕竟其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