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进士们自恃清流,不愿沾染俗物,即便是愿意去地方担任知县的进士们,目的也是为了选取科道言官,因为大明选取科道的,一向是从知县、推官一级的官员中选取的,其中知县往往以进士出身为首选。
到了现在,在地方上是什么光景?进士授官县令者,竟然以科道自居,及至守巡司府,竟以科道相待,上下尊卑,全然不顾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进士担任知县,很容易被选取为科道言官,因为担心他们当上言官之后报复,所以州府长官甚至于负有监察职能的按察司也不敢监督这些进士县令们。
知县之外,推官这一职务又大都为进士们所占据。因此,举人选取为科道言官的几率甚微。而至于举人出任最多的通判一职,却因巡按荐扬,通判鲜及而备受冷落,举人们想要在大明官场上想要出头,是难上加难。
这一点是朱载坖极为反感的,举人们在官场上担任的都是最繁重知县等职务,是大明的亲民官,收取赋税等一系列有关大明国计民生的事情,但是举人们仕途却极其坎坷,举人们常年居职佐贰,且多为卑官,常常被资历、年纪远远不如自己的进士官们百般凌辱。
即便是同样被弹劾,进士出身也要受到科道的维护,毕竟进士出身的官员在被科道弹劾时,科道往往加以维护,称:其以甲科出守二载,臣何忍过求,第物议彰彰如是,恐非明郡之才也。
还有科道的评语也是多有维护,称其起家甲科,三年举邑,四登荐剡,昨者报政之际,臣亦不忍苛求,第其才地必不相宜,而百里九十末路之难,惟此一时,自非改邑,终难瓦全。
科道对于进士官们那可真是爱护备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