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嘉靖自己不是没干过这事。早在大礼议之初,嘉靖就动过这个心思,而且干的十分露骨。
嘉靖四年,平凉主簿何渊改任光禄寺丞,到京后上书,请嘉靖立世室,崇祀皇考于太庙。
何渊的上书是什么意思呢?何谓世室?
世室出现在周朝,到周懿王的时候,周文王当祧,周孝王的时候,则该祧周武王,周人以文、武二王并有功德,当立文世室于三穆之上,武世室于三昭之上,与始祖后稷之庙皆为百世不迁,文、武所居之位就叫世室。
何渊的意思就是说可以为兴献帝立世室,直接位列在始祖之下,百世不迁,这不是一步到位直接把献帝弄进太庙,这是想一步登天啊!朱厚熜你脸有那么大吗?你爹有文、武的功德吗?太不要脸了!
嘉靖居然敢拿着何渊的奏疏去问支持他的张璁、桂萼、方献夫等人,连他们都不敢支持这么丧心病狂的行为,张璁直接斥责何渊的奏疏是惊骇四海之人心,见张璁他们都不支持自己,嘉靖也就没有再提此事,但是称宗袱庙的决心并没有动摇。
嘉靖改变了策略,从最开始的一步到位到现在开始步步蚕食。
嘉靖的第一步就算更改太庙制度,嘉靖十四年,他借口南京太庙被火焚毁,迁太祖朱元璋神主牌于京师,召见大学士李时、翟銮,尚书夏言等人,以“宗庙之制,父子兄弟同处一堂,于礼非宜。太宗以下宜皆立专庙,南向。”提出恢复都宫别殿制度,但大家都反应冷淡,都表示恢复周制有点困难。
因为大家都很清楚,嘉靖搞什么恢复周礼是假,想让他爹称宗袱庙是真,对于嘉靖的小心思,大家都很明白,但是这会朝堂刚刚安定下来,再搞什么称宗袱庙,又要激起一场大乱。
但是总是有想投机的人,本来此事已经被阁臣们按下去了,但是南京礼部尚书湛若水请暂时把南京太庙香火并于南京奉先殿,重建南京太庙,补造列圣神主。真是想瞌睡就来枕头。
嘉靖借着这个由头再次召集重臣们,这次嘉靖不再顾左右而言他,直接图穷匕见,定下基调:今北京已经立万世基业,就该考虑万世之事,专一于此地,就算太祖在,也必然不会再建庙的。大臣们都表示没意见,不再修建南京太庙,神主就合并到北京奉先殿了。
夏言一见嘉靖态度坚决,当即上奏称:殆皇天列祖佑启默相,不可不灵承者。支持嘉靖的主张,嘉靖就开始出幺蛾子了。
首先钦定庙制:太祖庙居中,太宗居左,立文祖世室,太宗之下另立三昭庙;太祖之右为三穆庙。这样一来,每个皇帝都单独有一庙,嘉靖他爹兴献帝那个单独的世庙就显得不突兀了。
然后就是继续整活,随即下诏更世庙为献皇帝庙,消除追尊帝与正统皇帝的不同。又以避渠道为借口,把献皇帝庙迁居新址,距离太庙更近。
嘉靖自以为自己的手法瞒天过海,其实臣子们对嘉靖的小心思一清二楚,只不过不愿意为这些事情和嘉靖掰扯,毕竟礼仪是虚的,但是嘉靖的廷杖可是真的。
重臣们虽然对此事表示默许,但是总有人想走张璁、桂萼、夏言的老路,这位仁兄是谁呢?原通州同知丰坊,他上疏称: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乖乖,这话谁都可以说,就是你丰坊不能讲,丰坊的父亲丰熙,乃是嘉靖初年的翰林学士,当年左顺门之变,他和杨慎是闹得最厉害的,丰熙叩门嚎啕上谏:“大礼之议颁天下三年矣,乃以一二人妄言,欲去本生之称,专隆鞠育之报。臣等闻命,惊惶罔知攸措。窃惟陛下为宗庙神人之主,必宗庙之礼加隆,斯继统之义不失。若乖先王之礼,贻后世之讥,岂不重累圣德哉。”
为此,丰熙遭到嘉靖重惩,将丰熙下锦衣卫诏狱拷打,然后又廷杖,将丰熙夺去一切官职,充军福建镇海卫。而且嘉靖对丰熙极其记仇,后来张璁等人做首辅的时候,多次请求赦免丰熙,嘉靖都不允许。丰熙七十岁时,给事中田濡复请矜宥,嘉靖还是不允许,直到丰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