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听说最近闽南出了一个才女,文思敏捷,满腹经纶,也是一有趣的事。
皇帝听了,特别感兴趣,就说:哦?还有这等才女?
“是!那才女在闽南一代,名声颇高,许多秀才举人都推荐那女子来参加科举,可惜……”
“可惜是个女儿身?”皇帝笑了笑。
翰林供奉连忙说是。
皇帝想了想,说:女儿不能当官,但有才华,却能做一私塾先生,京城有一“有教书房”,说的是“有教无类”,无论男女、孩童、老人,皆可以去读书,如果这女子能中个进士,实在适合去那“有教书坊”里当个教书先生,也不辱没她的才学。
“皇上所言极是。”翰林供奉说。
皇帝说:待会拟一张“文令”,递与闽南主管科举的王彦生,告诉王彦生,特事特办,不许阻挡那女子科举——这次,要用这女子,杀一杀那些读书人的锐气,让他们知道知道,这天下之大,奇人无处不在,便是一女子,也能在科举上,让男儿颜面皆失!
翰林供奉听了大喜。
皇帝开了“绿灯”,李蒹葭自然顺利的参加了科举。
不过,李蒹葭参加科举后,势如破竹,乡试发榜,高居第一,中了“解元”。
开了春,李蒹葭再次赶往京城赶考,进行礼部主持的会试,妙笔生花,写出了锦绣文章,成为了“贡士”,贡士中,再次名列第一,拿下了“会元”。
连续两次考试,李蒹葭都拿到了头筹,犀利无比,像是一根锥子,非常顺滑的扎进了一块丝绸里!毫
无阻碍!
京城里头,一些赌场,暗押这一届的状元,其中最大的热门,就是李蒹葭。
一时间,京城老百姓,饭后谈资,都是那个女子天才——李蒹葭。
除了闲谈的闲人,李蒹葭的七个哥哥都偷偷的去了京城,他们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
李蒹葭只差最后一次殿试了——只要参加了殿试,很大可能都是“同进士出身”了,到时候,整个状元世家,就成了李蒹葭做主了。
他们这些当哥哥的,还想继承家产?就算能继承,那也得被人笑掉大牙。
并且,如果李蒹葭一旦拿下了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科举那么多状元,真正连中三元的人,只有屈屈十几个人!这是何等的荣耀?李蒹葭连中三元之后,估计回家就是族长。
怎么办?
最后,当大哥的,想出了一条好计策,这个计策,绝对能够毁了李蒹葭。
他们想好了计策,就在“殿试”之前,到处运作。
很快,殿试开始了。
殿试是在皇宫大殿上,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之后,会把考生分成三等,一等有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等则叫“进士出身”,三等叫“同进士出身”。
一般情况下,皇帝不怎么主持殿试,都是交给位高权重的大臣来主持。
但是这一次殿试,皇帝亲自主持,因为很有可能见到“连中三元”的情景。
皇帝第一个考察的,就是李蒹葭。
皇帝以“书生”为题,考李蒹葭。
李蒹葭依然延续了会试和乡试时候的神奇表现,文曲星附体,口若悬河,一阵抑扬顿挫的演说,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征服了皇帝的心。
皇帝心里对李蒹葭的才华,那是真的大为赞赏,但是,他却有了很重的心思,甚至在怀疑,自己批准李蒹
葭参加科举,是不是一个错误的行为。
期间,其余的考生,也都一个个回答了皇帝的试题,但是……只要有耳朵、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场的状元,非李蒹葭莫属。
莫非,这第一个女状元,就要被李蒹葭收入囊中了?甚至李蒹葭还是以“连中三元”的强大姿态,拿下了这个状元?
这传扬了出去,怎么让天下的读书人做人?寒窗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