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条,声名远播,日后恐成心腹大患。”他犹豫不决,眉头紧锁,陷入了一场内心的战争。
朱元璋此时在梁县营中,也正与将军们商讨对策。徐达道:“大帅,刘福通南下,庐州若失,则我等将陷入被动,他可不是个好相处的人啊。不如主动出击,与左君弼联手,共抗刘福通。”
朱元璋点头,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左君弼此人,胆小谨慎,围困庐州这么多天,赵普胜不来他连动都不敢动。若是让他占据庐州,估计会自困于此地而不敢出城作战,我们可以安心了。”
于是,朱元璋又亲笔修书一封,命人送往庐州,催一催左君弼,再商结盟之事;同时,也派使者前往巢湖,与赵普胜商议结盟之事。使者临行前,朱元璋嘱咐道:“此行务必小心,左君弼和赵普胜皆非易与之辈。你需随机应变,务必让他们相信我们的诚意。”
两方使者领命而去,一路小心谨慎,终于抵达目的地。然而,左君弼却并未立刻接见使者,而是将其晾在一边,暗中派人调查朱元璋的虚实。使者心中焦急,却只能耐心等待。
与此同时,赵普胜收到朱元璋的信后,亦是犹豫不决。不管左君弼此人怎样,刘福通南下怎么着也要和他打过一场。要是自己不去,万一左君弼败了,自己一个拥兵自重、见死不救的罪名是跑不了的。于是,他派出手下大将,前往庐州探听虚实,同时,也暗中观察朱元璋的动向。
就在三方势力暗中较劲之时,刘福通的军队已经逼近庐州。左君弼、赵普胜见势不妙,终于决定与朱元璋结盟。
三方势力终于在庐州城外结盟,共同抵抗刘福通的南下。经过几万人一番激战,刘福通的军队虽勇猛无比,但终究因连日征战,人困马乏,加之面对的是三股势力的联合抵抗,最终不得不选择撤退,保住了元气,而庐州城内官员也是顺势投降。
战后,左君弼与朱元璋在庐州城内相见,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然而,他们心中都明白,这场暂时的和平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左君弼道:“朱兄,此番若非你出手相助,庐州恐怕已落入刘福通之手。左某感激不尽。”
朱元璋笑道:“左公客气了。”
两人一番畅谈,看似亲密无间,实则各怀心思。朱元璋没有要庐州城的一分一毫,说是为了结识左君弼这等英豪,把左君弼哄得满脸笑容。而赵普胜却在这场合作中看到了朱元璋的深谋远虑和懂得退让,心中暗自佩服,同时也更加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