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两文学教授的赌斗!(2 / 3)

兆国不由得好奇起来。

他分析了文中的典故引用,发现这些典故并非随意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每一个都恰到好处地服务于主题,将少年的责任与担当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他看来,能写出如此“大开大合”的文章的人,在文学上必有相当高的造诣。

另一件事则是因为中秋临近,群里的老教授们,分享起自己写的中秋文,多数都是古诗形式。

自古,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律美,成为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达形式。

对于他们这些专门从事文学研究的老学者来说,仿写古诗也是一种学术上的探索和实践。

他们通过模仿古人的笔法,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新作品。

在文学界或学术圈内,这也是一种社交和交流的方式。

每逢像中秋这样的大节日,他们都会来上一回。

飞信群里,有的教授的诗作意境空灵,仿佛将那中秋之夜的明月清辉、静谧氛围都融入了字里行间;

有的则情感真挚,把对亲友的思念、对时光的感慨都寄托在那平仄格律之中。

林兆国也兴致盎然地欣赏着这些作品,时而微微点头,时而轻声吟诵。

但他还是觉得,诗虽好,可跟古时文人墨客的比起来,还是不如。

他随后在群里的一句话,更是触动了大家神经:“这么多中秋诗词,当属虞朝公孙冶的《月上枝头》为千古中秋诗词第一。”

林兆国的这句话是有缘由的。

在他多年的文学研究中,虞朝公孙冶的《月上枝头》在他心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月上枝头》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诗句,宛如一幅细腻的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诗中对中秋月色的描绘,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淡淡乡愁与对人生的哲思,都让人拍案叫绝。

林兆国在书房中,曾无数次地轻声吟诵这首诗,每一次都仿佛能与公孙冶跨越时空进行对话。他能感受到公孙冶在那个特定的中秋之夜,抬头仰望明月时的心境,那种对世间万物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群里应和他这句话的人不在少数,毕竟这是学术界公认的,写入教科书中的观点。

然而,就在大家对《月上枝头》表示认同与赞赏之时,群里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李怀远在群里说道:“老林,《月上枝头》还当不起千古中秋诗词第一这个称号!”

这句话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瞬间激起了层层涟漪,打破了原本和谐讨论的氛围。

群内的气氛变得微妙而紧张,老教授们纷纷停下手中的事,开始关注这场突如其来的争论。

在他们看来,李怀远就是在抬杠。

群里的哪个谁不知道,李怀远和林兆国两人历来“不对付”。

并不说两人的关系不好,相反的,两人的关系好的不能在好了。

说白了就是爱抬杠,刺激下对方。

据悉,林兆国的爱人,是李怀远上大学时的白月光,“梁子”那时候就结下了。

林兆国先是一愣,随即以他一贯的平和态度回应:“老李头,你这是纯抬杠。《月上枝头》无论是从意境、情感还是文学技巧上,都堪称中秋诗词的典范之作。它的艺术高度是有目共睹的,你怎能否定它的地位?”

李怀远见林兆国回应,也不甘示弱地说道:“老林,依我看,教材得改了。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许多中秋佳作被埋没,它们在某些方面并不逊色于《月上枝头》。”

林兆国皱了皱眉头,反驳道:“我对《月上枝头》的推崇并非毫无根据。你且看诗中‘月色满山川,归心何处边’这一句,将中秋月色与游子的归心巧妙融合,如此精妙的表达,岂是其他诗词能轻易比肩的?”

有的教授也站在林兆国这一边,反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