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向往(1 / 4)

船行渔歌 梁惟楚 2528 字 1个月前

江一龙和父母双方都不肯让步,这一冷战就是两个月。

虽然江一龙解释是自己认识的谢翠娥,但是江又信一直认定是杨主任介绍的。杨主任上门做了几回思想工作,江又信都不理不睬。若不是看她是个干部,江又信有所收敛,否则会骂得相当难听,让别人气得一辈子不想和他往来。

谢翠娥得知未来公公的态度,心中也打起退堂鼓,但江一龙这回无比坚定和认真。

哪怕被骂不孝,自己去自立门户,他也想要跟谢翠娥过日子。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三个月后。

江又信的风湿又犯了,痛得不行,坐立不安。

谢翠娥托他堂叔从外地带回了活络油和一瓶难得的蜂王浆。

江又信不肯用,但是腿痛得没法,周秀珍连哄带劝,给他擦了药,喂了蜂王浆。风湿疼痛缓解后,江又信还是没点头,却默默地给了周秀珍四百块钱、两条齐齐整整的长沙烟和一对好酒白沙液,一句言“莫让别个看笑话。”

江一龙和谢翠娥的婚礼办得不隆重,但热闹而喜庆。

杨主任不顾江又信的脸色,毅然的抗起了媒人和证婚人的重任。

她知道江一龙的决定,代表着江家年轻一代一步步开始真正的迈向新生活了,他们离陈旧的老规矩远一步,就是离上岸又近了一步。

谢翠娥是个辣利的人。

成婚后她就离开了戏班,挑起了江家的担子。

江家老一辈周秀珍江又信年纪大了,只能在船上搞点饭菜。大嫂、二嫂要带细崽子,还要帮忙腌鱼、熏鱼,腾不出手。捕鱼的重任落在江家三兄弟身上,卖腊鱼的事情就由谢翠娥接了过来。

但是,现在生意不好做了。吃腊鱼的人只有这么多,年关边上,生意稍微好做点,平时的销量也有限。

尤其是现在做腊鱼的渔家也渐渐多了起来,洞庭湖边上的小镇子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腊鱼。

“要卖鱼还得往外边跑。”这是谢翠娥的主意。

她跟着戏班子在外面唱戏,见多了庙会、赶场。

戏班子一开唱,那是人山人海,卖瓜子的,花生的,油炸货的,生意红红火火。

要是去卖腊鱼,生意肯定也不错。

但是毫无疑问,江又信又是第一个不同意。

“一个才成婚的新媳妇往外边跑成什么样子?你要晓得,你们是打渔郎,不是卖货郎。先不说几十百把斤的腊鱼,你们哪个挑得起?几十百把里的路,车费不秀气,就是到了那边,哪个地方没得鱼卖?人家稀罕你这外地鱼?你到人家打渔郎的地盘上卖鱼,人家不打烂你的脑壳!”

江又信的顾虑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水里有没有鱼,总要先下钩。

总不能因为担心钓不到,就干脆不去了。

江一龙把打鱼的事交给大龙、甲龙,挑着担子和谢翠娥搭戏班子的车去城里卖腊鱼。这两年常常送鱼到杨主任的河摊,挑担子的本事算是练出来了,但是坐车这个事还是不适应。

好不容易到了城里,江一龙吐得昏天暗地,谢翠娥看了一阵心疼。

二人在唱戏棚子的附近支了个摊。江一龙的腊鱼颜色金黄,条条干净利落,码在簸箕上十分好看。

谢翠娥声音清脆,笑意盈盈,对往来的客人吆喝起来,格外动听。

等三天的戏唱完了,江一龙这一担子百来斤的腊鱼也卖得差不多了。一算账,确实比以前挣得还要多。夫妻二人都十分高兴。

剩下的几条就给戏班子打牙祭。另外又出了过来的车费。谢家堂叔不肯收,江一龙霸蛮塞到了他兜里。

两口子跟着戏班子跑了几回,除了有一次,遇到胡搅蛮缠的,其他的还算顺利。但是,戏班子天南地北的跑,他们也不能每次都跟。若是自己从渔船上挑鱼到城里卖,来往路费和住宿费都不秀气,再加上江一龙少打的鱼,其实算算也不是很划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