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义和正面露凝重之色,抬头看向那名通风报信来的礼部右侍郎,问道:“这件事情……皇帝陛下知道了吗?”
礼部右侍郎闻言一愣,眨巴眨巴眼睛之后回答说:“义大人,下官第一时间就来了您这里,尚且没来得及通知皇帝陛下。”
“去,先把这份报纸送到皇帝陛下手里,看看皇帝陛下如何说。”
听到义和正这话,整个大殿之中都沉寂了一下。
这种事情难道还需要皇帝陛下做主吗?
即便是不给严宽那小子顶嘴,当务之急也应该是赶紧去辟谣吧?
不然的话,以三味书屋的传播消息的速度以及在大唐境内的影响力,怕是不用等到明天,这个消息就可以传遍整个大唐。
要是真的变成了这样,那还了得?这可事关科举考试啊,而且还是如此巨大的变革,让天底下的那些学子信以为真了,那可如何是好啊?
所谓十年寒之窗苦读,这可不是儿媳。
两位内阁大学士都是实打实的科举出身,他们十分明白这对于天底下的士子来说,科举制度变革意味着什么——那基本上就是五雷轰顶一样的打击了。
“义老,这件事情我们最好还是先商量出一个对策,之
后再呈交给皇帝陛下看吧,毕竟科举变革刻不容缓,要是什么时候出了差池,我们这三个老家伙可不仅仅是对不起皇帝陛下,更多的是对不起天底下万万千的士子啊!”
“没错,义老,我们总不能任由严宽那小子就这么胡闹下去吧?”
脾气最火爆的王阁老此刻再也无法容忍严宽的荒唐行径,直接就称呼了严宽的名字。
然而,听了两位阁老的劝说之后,义和正却是微微摇头。
毕竟宦海沉浮了一辈子,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这件事情以为则什么。
同时,以义和正对皇帝陛下和严宽的了解,这件事情肯定没有看起来的那阿么简单。
这绝对不重视一个简单的科举制度变革!
呵呵,科举制度变革?那可是事关全天下士子的事情,的确不是小事儿,但是他严宽竟然敢如此明目张胆的做出如此事情,那就是小事儿让了?
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甚至要比科举制度变革带来的影响更加重要,要是真的这样下去,说不定大唐的江山社稷都要变了啊!
对于这一点,义和正心知肚明,但是他却不能说出来。
即便是说出来了,怕是也不会有人相信她,甚至会觉得十分的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