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甚的?”
李恪闻声一笑,坐了下来,随即言道,“是这样,听所你们兵部因为山地炮的量产,修改了此次征讨高句丽的出兵方
案,对吧?”
此事是李恪从李世民那里打听到的,毕竟李恪为大唐贡献了山地炮,而且又是一字并肩王,有资格知道大唐军事行动的具体方案。
而杜如晦当然也猜得到。
于是他若有所思的看着李恪道,“此事还要感谢楚王殿下相助。”
“有了楚王殿下发明的山地炮,此次征讨高句丽,我大唐必定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对于打仗这件事,他的感谢倒是真诚的。
若不是李恪发明的山地炮,他还真对此次远征有点持怀疑态度。
毕竟补给线太长了,一旦出现任何差错,都有可能置前方的将士于死地。
他身为兵部尚书,对于这件事自然格外的在意。
所以才对李恪发明山地炮感谢不已。
而李恪听到这话,当即皱眉道,“但这几日本王细细思考过,其实就算你们有了山地炮,此次远征却也还是有诸多问题。”
杜如晦闻声一怔,忙问到,“殿下此言何意?”
他身为兵部尚书,此次远征高句丽发生的任何事,都跟他脱不了干系。
耳听李恪发现了问题,他自然要追问个清楚。
万一李恪当真说中了,而他却没有问清楚,那他这罪过可就大了去了
。
见他如此着急,李恪瞬间放心了不少。
于是缓缓道,“首先是时间问题。”
“现在已经四月,根据陛下的指令,以及各个部门的准备,起码要等到九月才会对高句丽发动进攻。”
“毕竟伏暑天气作战,对士兵的消耗极大,一旦太过炎热,士兵们水土不服,迟早生病。”
这是事实。
在兵部的方案里,这一点写得很明白。
春秋两季发动进攻乃是最好的选择。
强行在酷暑天气发动战争,就算赢了,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旦输了,那便是惨不忍睹的代价。
当年刘备远攻孙权,被陆逊一把火少了七十里连营便是最好的证据。
“九月对高句丽发起进攻有什么不好的吗?”
杜如晦听出了李恪这话里的意思。
李恪笑着道,“大人有所不知,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边靠大海,冷热差异极大,四季变换也与我大唐中原腹地有所不用。九月已是他们的秋季末尾,此时发动进攻,虽能趁他们秋收后放松警惕之时,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可一旦战事拖入十月,甚至更久,那地方便是天寒地冻,草枯水冰,你想想我大唐士兵能承受如此苦寒的天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