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了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和疾病,但是没有来自好风港源源不断提供的武器和粮食的支持,黑人王国没办法坚持百年之久,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比大食帝国更强大的帝国在后面支撑,这种精神上的力量是最重要的,正是因为大唐这种武力支援和文明柔化的双管齐下,才使得南部三个黑人酋长国心甘情愿的提出“归并大唐”。
其实在几十年前,敬宗皇帝时期,距好风港最近的桑达酋长国就提出成为大唐的藩属国,但敬宗皇帝没有答应:大唐谋求的不是藩属国,而是大唐的领地;然而此时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这并不是说,归并大唐会引起三个酋长国的激烈反对,事实上在敬宗时期经过五十余年的文明柔化,多数黑人酋长国都已经唐化了,向往成为唐人的黑人很多,尤其中层的商富和下层的平民,如果大唐有吞并之心,只要暗里煽动,就会爆发内部革命推翻最高权力阶层。
但大食帝国可以容忍大唐一个军港的存在——因为要扑灭付出的代价太大——却绝不会容忍自己的后方出现大唐的一块领土,必定不计代价全力以扑,大唐在没有准备好与大食全面开战的情况下,过早在非加次大陆开辟领土就不是明智的决定。所以敬宗和景宗,都先后拒绝了桑达、科伊桑、班图三个酋长国提出的成为藩属国的请求。
直到大唐积蓄百年的力量、厚积薄发到了可以“发”的时候,大唐与乌古斯汗国结盟,发起筹谋已久的世界战争,李毓祯才确定了向非加落下一枚棋子——可以实现高宗皇帝定下的“辟土非加”的计划了,于是邓王接下李毓祯的任命后,就会同已经在行动的靖安司、文明司、宗教司,对三个黑人酋长国实行了和平策动。
王室和上层权贵愿意成为大唐的藩属国,但不会乐意归并大唐,就算成为总督府的高级长官能与统治一国的权利相比吗?何况他们上面必定还有大唐本土官员压着,就如唐人的俗话——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但事实上来自王室的反抗并不大,因为王室之上还有“云端”——巫祭庭,这才是非加黑人王国的精神统治者,而非加西部和南部诸国能抵抗大食侵略两百年,就是因为巫祭庭的存在。虽然巫祭庭的先天大巫难以和大食的先天数量相比,但是一旦先天开战,就意味着战争上到“云端”,大唐三大宗门的先天就不会坐视,万里海域能够阻隔大唐的军队却无法阻隔先天的到来。
李毓祯说道:“两百年前,巫祭庭就已同意加入天启计划。高武先祖薨逝后,楚国长公主又去过一次巫祭庭。”这些都记载在高宗帝札中,包括李见素在高宗薨逝后再去巫祭庭都是高宗的安排。
邓王听了后竟然奇异的没有感到惊诧,反而有种“原来如此”的想法:以高武陛下之智,如果筹划天启,怎会漏了巫祭庭?毕竟那是西巫的传承,是南大西洲的“云端”。
当年巫祭庭与高宗皇帝达成协议,南部黑人族群归并大唐就已经成了既定的命运,但前提是——大唐的军队能够渡海踏上非加的土地;非加种族加入大唐能让巫祭庭放心:前者是看大唐的实力;后者则是看大唐如何对待非加种族。而大唐以渡海的实力和百年时间的文明推进给出了令巫祭庭满意的答复。
大唐以文明柔化的方式在南北大东洲和南大西洲徐缓拓疆,固然有收服当地族群、长期发展的考虑,但和玛雅、巫祭庭这两个“云端”的存在不能不说是有极大关系的,否则,“文明推进”的步伐快一点、粗暴一点也不是不可以。
所以高宗说:“实力才能获得文明。”
同样,实力才能让握权的人明智。
桑达王和科伊桑王是明智的,早早就看清了形势并接受了命运,在大唐和巫祭庭的实力面前不明智就是死;而不明智的班图王在祭祀祖灵后就“被祖灵召唤去了”,新王继位,就与桑达王、科伊桑王达成了一致——明年正旦赴长安朝贺时,三国一起递交国书请求归并大唐。至于三国内的反对声音,便是随着一些大家族和上层权贵的消失而湮灭了。
这就是水到渠成,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