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第二O九章 生命必须承负之重(3 / 6)

兰陵风流 君朝西 4001 字 3个月前

她不是无情人。

母亲说:“无义者,则可无情。有义,则莫可无情。是故情义相连,或无情无义,或有情有义。”

她能对李毓祯无情无义?

——不能。

她心中有义,有情谊。

她能拒绝李毓祯的爱慕,却不能绝了对她的情义。

只要情义存在,她就得承负李毓祯的情。

承负是承受、担负。

李毓祯因对她情深之重而苦,她就要承受担负她的情深之重之苦。

这是生命必须承负之重。

她熟读道藏,知晓天道之下皆因果,有因生就要承负果,有情有义是因果,无情无义也是因果,她选择前者,纵然这是千钧重负。

她和李毓祯之间爱与不爱的纠缠,实则是她们道心的选择。

两人修的是心道。

一个是我道,我心。

一个是我心,我剑。

李毓祯是“我心,我剑”——心剑道,修的就是顺心意。她想爱萧琰,就去爱;想要萧琰,就去要。一切顺从她心的意志,她的心圆满了,道就圆满了,顺乎心意,就是道德。这是李毓祯的道,别人如何看她,世间道德如何看她,那都是别人和世间的道,不是她的。

修心剑道的人很强大,因为“心随意动,意想天开”,心强可翻天,可倒海,心的意志有多强大,道的力量就有多强大,故能越阶胜敌,剑修中的至强者就是心剑道;但修心剑道的剑修却极少,因为天地不是因你而生,世界不是为你而转,再强的人也有做不到的事,顺不了的心意……一旦心意不能顺,道念不能通达,境界跌落,甚至道心崩溃也就是一念间。

萧琰知道李毓祯修的是心剑道后,就不再强求她,因为爱或不爱,都必须是李毓祯的意愿,而不是萧琰的想法。若李毓祯因为怯难而退却,她的心就有了缝隙,剑意就不再是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锋锐。

萧琰不能毁了李毓祯的道,因为她和李毓祯之间有情谊,有恩义,就必须成全她的道。

但这个“成全”,不是接受她的爱。

萧琰的心道是“我道,我心”,非“心即道”,而是以心合道。必须去追寻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用这个道去淬炼自己的心。这就是墨藏的“正心道”,她修的是正心诚意。正者,秉正而行——应该做的,即使千难万险、与天下人为敌,也要坚定不移的去做;不应该做的,即使万众期望,也不会去做。

但何为“应该”?何为“不应该”?这就需要“诚意”,诚者,是真实。母亲说过,对大道的求索,就是寻觅心中的真实。萧琰一遍遍的问自己的心,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不是爱欲,也不是自己的欢乐,是不辜负她最爱的人。

萧琰又问自己的心,李毓祯是这个“最爱”吗?

心回答自己:不是。

于是她诚意而行,秉着心中的真实去做——不爱,但承负。

即使这条路是最艰难的、最让人心受磨折的,她也守“正”不移。

两人都做出了顺乎自己心的选择,就必须承受它的后果:李毓祯要承受情深之重和爱而不得之苦,萧琰也要承受情义不绝之苦、承受李毓祯情深之重之苦。她和李毓祯就是在用锋刃磨石——情为刃,心为石,这种必须承受的磨心之苦,萧琰不知何时才是尽头。

至少,她现在没有看到尽头。

李毓祯的每封情书,就是她的攻势,磨心的利剑,纵然重如千钧,萧琰也只能认真的承受。

她的神色郑重,看信仿佛身临战场一般的沉穆肃然。但她又是极认真的,一字一句都看得认真,李毓祯根本不用担心她会疏漏。尽管通过笔尖流淌出的那些深情厚意的语句,会让她心中如塞絮般难受,但她还是一字一字看得认真,没有半分轻忽。

这是她对李毓祯的真诚,从没变过。

李毓祯信中说对她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