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第一六八章 意志(2 / 4)

兰陵风流 君朝西 2454 字 3个月前

是一个城,也自称为王。事实上,天竺自古以来,只出过两个统一王朝:第一个是孔雀王朝——大概相当于咱们中原战国中期到西汉初这两百年时间。孔雀王朝覆灭后,天竺割据分裂四百多年,才又有笈多王朝统一,但约摸在五百年前就已经覆灭了——咱们往北边走,过了天柱再往南回。”

萧琰应声“好”,她也极喜欢这片竹海,寻思着以后冥想也到这里,随着李毓祯拨了马头,沿竹林间的小路,逶迤往北行去。

李毓祯娓娓说着天竺的历史。

“……真正统治天竺的,并不是天竺本土人,而是阿利安人。他们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在咸河一带游牧的民族,大约是在咱们中原的西周时代,南迁至天竺,并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按玄奘法师的记载,阿利安人是棕黑发色,高鼻雪肤,大概与咱们大唐的粟特人和回纥人的长相差不多,而天竺本土人是黑发、黄色至浅黑色皮肤。

“阿利安人的人口少,为了统治占人口多数的天竺人,他们必须联合当地的贵族。于是,他们创立了一个教派,自称婆罗门教,并创种姓制——最高种姓就是他们雪白肤色的阿利安人,称婆罗门;第二种姓是刹帝利,是天竺的国王和贵族;第三、第四种姓是吠舍和首陀罗,即平民和奴隶。

“阿利安人宣扬婆罗门是神圣的,由下面三个种姓供养,终生不得被判处死刑或任何类型的肉刑。这个种姓制度假托以婆罗门的神说出,成为不可变更的神言,天竺数百万、几千万人被少数阿利安人统治了上千年,用他们的血和汗供养婆罗门,还视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平民和奴隶的脑子完全被婆罗门教义清洗,没有想过反抗的。”

她轻嗤了声,“咱们中原也讲出身,有士族、庶族和奴隶之分,但出身不是‘种姓’——你是这么个种子,就只能结这么个果。如果奴隶和平民的出身永远不能变,那还要人努力做什么?陈胜一个乡野耕夫,也能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士族不努力,仍然可以永远躺着享受荣华富贵,士族也会堕落。西晋的士族是怎么腐朽的,以致引来从未有过的胡夷乱华的惨祸?——因为他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做高官,世卿世禄养出了一群不知进取,不务实政,只知享乐的‘雅猪’。

“是以,咱们大唐废九品中正制,兴科举,庶族只要努力,也可以考取官身;奴隶可以放良成为平民,五代后的子孙也允许通过科举为官,改变世代为奴的出身。而世家不努力,腐朽堕落了,也会跌为庶族,甚而三餐不继的穷户。”

她的马鞭拂去前面斜出的一根竹枝,声音没停,“只有给人希望,才不会让人绝望——奋争无力时,就会麻木,便像吠舍、首陀罗一样,被婆罗门教义统治到愚昧。对于出身为‘士’的,要给予起落的压力,才不会腐朽。——若果一群腐朽的人,统治一群麻木的人,这个国,这个族,还能成什么样子?不是被自己蠢死,就是被外来者统治为奴。”

萧琰点头赞同,出身不等于一切,这是聪明的世家都认同的道理。子弟为什么要努力,要加强教育,因为努力才能维持自己的一切,并获得更好的;不努力,就有可能失去一切。像婆罗门这种教义,迟早会害了婆罗门自己,就像两晋时期那些腐朽了的士族一样,越来越堕落,除了吃喝玩乐这种“雅事”,什么实务都不会——实际治国的刹帝利难道就甘心被压迫统治?

便听李毓祯道:“佛陀释迦牟尼就是出身刹帝利,而在他的时代,婆罗门对下面三个等级的种种供奉要求和强征勒索已经达到让刹帝利不可忍耐的地步。释迦牟尼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立了佛教,提出‘众生平等’——这就是对婆罗门种姓制的根本挑战了。但当时刹帝利阶层对婆罗门的不满正积蓄到了高点,对佛陀在恒河平原的传教给予了支持,保护。佛教因此在天竺得到了发展,建立佛寺,僧众渐渐扩大。”

她语意一转,“但佛教不可能推翻婆罗门教在天竺的统治。因为种姓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就拿刹帝利来讲,反对的也不是种姓制,而是要求限制婆罗门对刹帝利这个等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