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赋税不重,人口增加便快。这是好事,却也不完全是好事。”
她看了眼支起的竹窗外葱郁的竹海,绿色望不到边际,声音如竹林般幽凉,“人口太多,垦田太多,破坏林木太多,水灾越来越频繁,也不奇怪。”
的确不奇怪,萧琰也听四哥萧琮讲过,因读《高宗实录》有两道诏令与此有关,萧琮便给她详细讲过前因后果。
那是高宗三十年,司天台、天策书院、国子监会同请道门、佛门的易道大家聚会长安,切磋辩论易道,道门的易道大家提出了“人口繁衍过盛不利水土”之论,引起了激烈的辩论,也引起了当时旁听的高宗的重视,之后便下令翰林苑易学士会同天策书院地院精通地理的易学家研究此论。易学家们在经过对历朝历代人口和灾害的史料对比研究后,得出结论:伐林为田对地表的破坏,将使泥土流失,导致人为洪涝。
易学家们的研究很严谨,对史料的考证达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这也使研究的结论十分可信,单以关中为例,先秦时代还有大片原始森林,在秦统一六国后,关中涌入大量人口,垦地面积增加,加上始皇帝修建宫殿陵寝,大量砍伐树木,造成黄土地泥土开始流入河中;至西汉时期,天下大治,又有大量林区变成农耕区;再至大唐,国力强大为历朝之盛,都城规模也是前无古人,耗用木材无数,仅就长安而言,除了在邻近州县的山中采伐外,还远到岐山、陇山采办,秦岭和终南山的风水都破坏不少,道门和佛门对此意见很大,所以才有易道交流会上联合发难“垦田伐林有妨水土”之议。
而这些逐渐发生的变化引起朝廷的关注,是因为翰林苑的墨家学者们对史料的研究对比写出的学论文章发表在《翰林集苑》上引起了皇帝和宰相们的重视——相比儒家研史的目的是“鉴古今,知得失”为帝王治世之用,墨家研史却是关注“百姓日用”的变化,以此讨论国家治政得失,敦促朝廷改革或制定利民国策。虽说大唐统一南北后皇帝重用墨家是为了获取墨家剑阁的支持,但墨家学者和官员“务实,谋民利”的治学治事作风和目的对大唐的统治是有利的,何况墨技的发展对强军强国更是有利,是以皇帝越来越重视墨家,甚至还出了简宗这么一位“造船皇帝”,当然,简宗崇尚的是墨家的技术而不是“兼爱非攻”的思想,但昭宗时代造船业的跨越式发展乃至促进大唐进入大航海时代正是得益于简宗的“痴于墨造之术,不务正业”,而航海的大繁荣又促进了商业的大繁荣,国家的富庶,但这又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长,垦田增加,于是山林被毁,水土流失……萧琰瞬间已经想到了这么远,脑子不由打结:这真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循环。
而这些逐渐发生的变化引起朝廷的关注,是因为翰林苑的墨家学者们对史料的研究对比写出的学论文章发表在《翰林集苑》上引起了皇帝和宰相们的重视——相比儒家研史的目的是“鉴古今,知得失”为帝王治世之用,墨家研史却是关注“百姓日用”的变化,以此讨论国家治政得失,敦促朝廷改革或制定利民国策。虽说大唐统一南北后皇帝重用墨家是为了获取墨家剑阁的支持,但墨家学者和官员“务实,谋民利”的治学治事作风和目的对大唐的统治是有利的,何况墨技的发展对强军强国更是有利,是以皇帝越来越重视墨家,甚至还出了简宗这么一位“造船皇帝”;当然,简宗崇尚的是墨家的技术而不是“兼爱非攻”的思想,但昭宗时代造船业的跨越式发展乃至进入大唐的航海时代正是得益于简宗的“痴于墨造之术,不务正业”,而航海大繁荣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国家的富庶,但这又造成人口的快速增长,垦田增加,于是山林被毁,水土流失……萧琰瞬间已经想到了这么远,脑子不由打结:这真是一个难以解开的死循环。
治国真难啊!
她心里感叹,同情的看了李毓祯一眼。
李毓祯侧目向她一挑眉,那意思是:知道我难,还不来帮我?
萧琰立即垂眉耷眼,这个真帮不了,要能帮咱就是宰相之才了。提起汤瓶添了两盏茶,一盏端给申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