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第一O九章 灭蕃之战(三)(2 / 4)

兰陵风流 君朝西 2757 字 3个月前

出来的卿士,当然他的“武卿士”是兵谋而非武道,在西宁军做了两年兵曹参军,在剑南军做了两年兵曹参军,又调云滇道做了两年兵曹参军,之后调左神策军任谘议参军,李毓祯一到左神策军,便点了他做自己的中兵参军。

这位宗室出身的年轻人也如晋阳公主般带着两分散漫,即使在军中也是一身宽袍大袖,摇着一把令人眼抽的大蒲扇,接过晋阳公主的话头道:“当年国朝用兵吐蕃,大非川之战为有史以来的大败,但细究起来,平阳郡公薛帅不是败在‘战’上,也非败在兵略上,而是败在高原症上,败在副将郭封带着辎重擅自出战上。所谓的‘吐蕃第一名将’论东陵,是以二十万大军的优势兵力,因我军的这两个失利因素,才打败了平阳郡公的五万军队。真要论兵谋,呵呵,论东陵能与打下高勾丽、开辟安东都护府的平阳郡公相比?”

帐内的将军们都微微点头。

李况蒲扇摇着,“再说赤德松赞,这位吐蕃赞普的确很强,但真正令人忌惮的,并不是他的兵略——我大唐名将济济,岂有不及他的?令人忌惮的是他在吐蕃的威望,能让上下齐心,共抗大唐。兵者,首讲人和,这位赞普首先就占了这一条。而我军最大的不利仍然在高原症候上,当时攻蕃的几战,都是因为神策、龙武、虎贲三军的高原症候太严重,丧失了过半的战斗力,而西宁、剑南二军兵力不足,面临吐蕃人聚集的二三十万军队守着关隘,我军无法突破这是应有之义,并不说明吐蕃军队很强——吐蕃人作战确实英勇,还够蛮横的,但论军队战斗力,还是我大唐军队占优。

“再讲其三,赤德松赞的时候,钵教和吐蕃佛教虽然有争斗,但在这位赞普统御下,还是能够一致对外,他们的僧兵对我军也是个威胁,最主要的是这些僧人很疯狂,打不赢了就自爆,哎呀呀,真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咱们大唐衣锦着绣,没必要跟这田舍汉撕扯,代价太大,胜了也不算胜。”所以大唐不是拿不下吐蕃,而是打下的代价如果太大,以吐蕃这块苦寒之地来讲,不值得。

李况没摇蒲扇的手一一伸出指头,“归总而论,吐蕃人以前能够阻挡我军,主要是靠三点:一,气候,二,人和,三,地利。但如今情况不同了:

“赤德松赞薨后,吐蕃经历了内讧之变,先是格桑达玛和丹增多吉争夺赞普之位,权贵大臣和军队都分裂为两派;之后丹增多吉被刺杀,丹巴俄松两个王子争位,权贵大臣又一次分裂;再至格桑达玛南下,两军交战,死伤近十万人,这对吐蕃兵力是一大削弱。更糟糕的是,钵教和佛教彻底闹翻,不可能再联手对外,在之前的争斗中,双方的高手已经死伤不少,足以伤筋动骨了,从高端战力来看,对我军入蕃已经造不成太大的威胁。面临这种景况,即使赤德松赞复生,也是徒唤奈何了。”

但如果是赤德松赞,这个时候绝对不会愚蠢的向扎西纳派出援军,而是会收拢兵力,趁唐军还未打到逻些,迁都至象雄,依靠西部地域的广袤和地利,与唐军形成东西对峙,休养生息后未必不能收复东土——以吐蕃这种气候,大唐终究不能驻军太多。这些是李况没有说出的话,也是晋阳公主定下“攻城打援”战术的主要原因,其目的就是要歼灭吐蕃的有生力量。

在攻打扎西纳时,李毓祯以西宁军攻城,以神策军、龙武军野战,在居于斜坡的不利地势下,吐蕃人见识到了什么是“大唐精锐”。

神策、龙武、虎贲、羽林四号八军能被称为大唐军队的精锐,绝不是侥幸,他们是以一挡十、以十克百、以百敌千、以千克万的龙虎狮豹军,如龙矫然,是说他们的阵形变化灵活又矫捷,如虎威猛,是说他们的气势如虎,如狮慓悍,是说他们搏杀的力量和技巧,如豹凌厉,是说他们的冲锋速度和敏捷……只要克服了高原症,这八军中的任何一军,都要让吐蕃人倾十万之兵而敌。而今这八军集合了三军在扎西纳,吐蕃的十六万大军即使占据地利,也无法抵挡。

论索朗和尚仁嘉措越打越冒汗,求援的使者已经派出了两拨。

晋阳公主把持着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