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传承(2 / 4)

红楼御猫 一品御猫 2114 字 3个月前

“吏弊”大家都明白,但贾琮提出的以公考代替当下胥吏制度的时机还是不够成熟,仓促施行恐怕会酿成大祸。

殿中的几位阁老无不是点头赞同周炯的意见,在首辅大人将贾琮问得哑口无言时,心中罕见的出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倒不是他们对贾琮这个人有意见,实在是这小子太过“锐力进取”了,有亿点点吓人。

太子与贾琮两人的神情均有些萎靡,皇帝瞧见反而是颇为欣喜。

实际上他虽然认为贾琮的“公考”模式是一条很有希望的道路,但他也认为当下不是推行“公考”模式代替旧有胥吏制度的时机。

不提别的,就以周炯所言,国朝幅员万里,所需吏员可以用海量来形容。

就靠那点退役的禁军将士,等着更换的里长、乡老数额都还不够呢。

皇帝为何要拎着贾琮来东宫,默许了几位大学士来泼这盆冷水,就是要让贾琮明白一件事。

变法革新,急不得!

当然了,他这么做也是为了太子。

年轻人办事总是毛毛躁躁的怎么行?想当年朕方继位,朝中乱成什么样子了,还不是靠着隐忍一步步收回大权,将大夏带向了一个高峰!

(太上皇:啊,对对对,你倔老四一点都不急躁!)

“太子、贾琮,还不赶紧谢过周卿的教导!”

皇帝的突然开口打破了殿中的凝重气氛,刘弘与贾琮几乎是同时起身,整理衣冠后朝着周炯作揖拜下。

“弘(琮)拜谢周师教导!”

一言之师也是师,虽说周炯老爷子有时候有些过于谨慎,但在这件事上,周炯的指点教导的确让两人醍醐灌顶。

此事无关身份,只针对对错。故而太子与贾琮的礼,周炯坦然受之。

他颔首以作回礼,随后叹了一声说道:“不过‘吏弊’之害,终究是要改善革新的。贾琮,你的这个主意确实是个好办法,不妨先挑一个地方试行看看。”

“朕觉得不妥,革新胥吏制度与革新官制不同。国朝不缺想要当官的人,故而朕可以提前将消息透露出去,甚至引导百官对此进行讨论。但胥吏不同,正如周卿你之所言,国朝太大了,所需的吏员太多,若是无法快速更换,会酿出大祸的!”

寻一地试行,那不就是把朝廷打算革新胥吏制度的消息透露出去了吗?

既得利益者得到这个消息,还不闹翻了天?

周炯又是一声苦笑,还真是自己想左了。看来皇帝一直是清醒的,他方才害怕皇帝被贾琮说的一时脑热,固执的施行“公考”之策呢。

话说开了,事情就好办了。

君臣之间的意见很快就达成了统一,按照皇帝与内阁商议的结果,先行皇权下乡之策,以退役禁军与“公考”相结合,将里长乡老的任免收归朝廷。

等到朝廷做到实控地方后,再将“公考”的范围扩大到胥吏一级。

此事不但要统合吏部、兵部的力量,还要让礼部参与进来。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在继续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工作外,还要在军中、地方进行“全民扫盲”,最好能培养出足够充盈国朝的人才。

要不然到时候就算想要开公考招募吏员,一个个大字不识几个,怎么应考?

……

夕阳西下,东宫的“小朝会”才算暂时结束。

贾琮刚出宫门,就被内阁首辅周老爷子请上了马车。

车外的烟火气让老大人很是迷醉,他放下车帘子后,郑重冲贾琮说道:“今日之事,老夫不是针对你……”

贾琮再次拱手谢道:“我知道,我还得谢您一声。亏得老大人及时点醒,要不然我还钻在牛角尖出不来哩。”

“老夫还能撑上三两年,试一试给你小子攒攒家底,到时候你便是把天捅个窟窿,咱们也有本钱去补天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