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雕刻的发烧友,杨澍认为,眼前这些两千多年前的陶俑,肯定也是经过无数“艺术家”的精雕细琢,才能呈现出今天这样形象逼真的效果。
从第二天开始,杨澍就跟着陈陈陆续从一些基础的工作按部就班地工作起来了。作为一名文物修复师,不仅要具有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等知识。同时,她们也有着非常严格的规章制度,每次修复都要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文物的修复全过程及前后状况。修复一件重要的文物,常常要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从清洗、粘贴、腻缝到打磨、上色,对杨澍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困难,加固和补型是文物修复中最复杂和困难的步骤。加固就是用注射器将液体加固剂对准风化或破损的文物注射,加固剂通过孔隙渗入文物体内,从而起到加固的作用。而补型是对文物缺失部位的修复方法,补型时要根据史料、造型本身的对称性,辨别出残缺部位原本的模样,再对缺失部位延伸造型。如果找不到依据,宁愿保持原样,也不能擅自发挥。补型的原料也极其严格,比如砂浆要用由文物所处地相同质地砂岩磨成的粉。
文物修复是一项都对工艺和技术有及其严格的要求,同时也需要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的工作。一件文物最终被定为国家三级、二级或者一级,与修复时是否充分保留、展示其历史文化信息,都有着很大关系,失之毫厘将谬以千里,这是文物修复最困难的地方。
经过几天的合作,杨澍从陈铜那了解到更多关于这个陪葬坑的事情。他说,这个陪葬坑其实发现的时间并不是两年,而是有三年。只是这个坑在发现初期就发生了什么神秘的事,发掘工作停了一段时间。后来博物馆请来李教授专门负责这里的工作,据说是李教授提议建了这处太空舱,这里才有了今天的样子。胡哥是李教授后来调过来的,李教授在这里呆的时间最久、最熟悉。至于那件神秘的事李教授说他也不知道,让大家把手里的活干好就可以了。杨澍试着打听了一下办公室那扇大铁门的事,陈铜也没说出什么,不过他判断,里面应该有什么非常珍贵或者特别的东西,否则李教授干嘛一直讳莫如深,绝口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