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袭哈家(2 / 4)

行,因为学堂不设幼童寄读生。草原上的普通牧民也是想把儿子送进“学校”及早接受军事训练的,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儿郎有去无回啊!但以游牧为生的家庭条件不允许啊!一家人风餐露宿温饱都难以为继,哪还有钱送孩子入学啊?加上居无定所、四处游牧。所以、明知孩子输在起跑线,将来到了战场打不过别人就会死的,也只能靠孩子将来在战场上自求多福了。所以、自铁木真创建的童子军训武堂发挥作用后,在征战中死的大都是普通牧民的子弟,而在征战中成长为各级军官的大多数都是非富则贵家庭的儿郎。要知道、蒙古国建国初期在铁木真的管控下,部队内部竞争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的。只要你是蒙古族的子弟,无论你是显贵的公子爷还是平头百姓,都是可以在征战中成长起来的。要说有所区别、也只是没进过童子训武堂的新兵要集中在二线预备队接受为期一年的军事训练,考核合格后才能到一线部队上战场建立功勋。

综上所述、当时汉人与蒙古人的最大区别在于:蒙古人、家庭条件较好的,早早就将儿郎送到训武堂苦练克敌制胜、疆场杀敌本领。汉人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则无不请“老夫子”到府上教导少娇儿苦读圣贤书,一门心思妄想将来考场登科博取功名。这么一来、所造就就出来都是一些四支不勤五谷不分,手无缚鸡之力、只会“之、乎、者、也”念诗经耍嘴皮子的懦弱之夫。让这些人战场上遇到彪悍的蒙古兵,简直是“秀才遇着兵、有理都说不清”难怪积累了汉人数千年战略战术谋略的宋军遇到蒙军一触即溃。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话说哈大家掌柜媳妇好不容易得到了上天的眷顾,生了两个儿子,兼之两儿子都天资聪颖。大儿子在部队勤奋上进,已是百夫长了。小儿子在学堂也不甘人后,屡获嘉奖。正是天如人愿、无限欣慰的时候,想不到祸从天降10岁的小儿死于非命,如此惨情怎不叫人不悲痛欲绝?

劫难以发生,悲哀也无济于事,母亲们只好火速令人把在军中担任要职的丈夫请回家处理后事,同时将噩耗传递给在前线征战的大儿子。

处理完小儿子的后事,一家人神情黯然地围坐在一起面面相对。几位年轻的俏娇娘看到她们的阿大(哈大家族同辈份的人都尊嫡妻为阿大)精神恍惚就想安慰一下,于是、一位叫哈大.娜布其的年轻庶妻(小妾)建议说:啊姐:我们姐五个肚子不增气,出的净是“没嘴茶壶”,要么再给夫郎招进门一位年轻妹儿,没准用不了多久,哈大家就添上个大胖小哥儿了。

这位夫人听这么一说、心里咯噔一下似乎开了窃,“心里想”是啊!怎么我没想到?还是娜布其这丫头脑瓜子好使!但看了一下面前的这五位如花娇美的妹子,又看了一眼还没到50岁就两鬓如霜“雪盖天廷”且元气已伤的丈夫,立马就像秋后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不无沮丧地说:你们姐五个还不够年轻吗?何须再招什么妹儿?哈大家的这位掌柜嫡妻何以转瞬间变得如此悲观啊?话还得从头说起。

原来是这样的、17年前有一位叫孛尔只斤孟和的18岁大家闺秀成为了万里坪哈大庄园的嫡妻媳妇。夫妻恩爱一年后就诞下了哈大赤木尔,哈大家族有后了当然是大肆庆祝一番啦!这位“肚子挣气”的哈家新媳妇儿“一索得男”当然受到家族各长辈的器重喇。这位哈大家新生代的“掌柜媳妇”为家族开枝散叶的能力也确实让大家大喜过望,在诞下个大胖小子后没到三年又一连诞下了两位千金。稍嫌不足的是、没有再接再厉为哈大家多诞下的不是儿郎。丈夫的几位继妻(公公战场上英勇捐躯后留下的庶妻)与她说:阿大妹子你“肥沃的田地真能育种”我等老姐们真羡慕你只要洒种就能出苗!

几位老姐别笑话我了,小妹我只怕是“虎头蛇尾”啊!我就盼着能早点给赤木尔添个弟弟呢。

掌柜妹子:以你这样“肥田沃土”不要说是添上一个了,就算再添拾个八个也是指日可待。不过、去庙里求求神,愿望也许能早点达成哦。掌柜妹子:你意下如何?据说最近庙里来了个送子活神仙有求必应,非常灵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