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背刺(3 / 5)

失地的消息包围,无暇理会河喃巨大天灾事宜

小层面,张国笠饰演的地主老东家,灾难初临时,他认为凭借自己的生存智慧和家里积攒的余粮,足以化解一切危局,不久的将来自己一家依旧会生活得很好。

但事与愿违,随着事态的严重演变,一家子开启逃亡。

冯晓刚在这部戏里用了大量的俯拍镜头。

天上飞机轰炸,地上乱兵哄抢,赤地千里、饿殍遍地,令人不忍直视。

观众的视线俯视过漫漫的灾民、俯瞰着满目疮痍的土地、不经意之间的铁叉贯胸,炸点中央的血肉之躯。

只觉命如纸薄,触目惊心,脊梁骨里不由得沁出寒意。

围城的饥寒盲流、风中颤抖的饿殍、熟视无睹的统帅、不敢报丧的官员

影片的末尾,唯一的孙子被自己无意闷死,张国笠孤身一人,杵着木棍,浑身冒着死寂的气息,步履阑珊的走在泥泞的雪路上。

这一幕显得尤其悲凉。

路旁,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跪在家人的尸体前。

张国笠心神恍惚的走出去很远,想了想还是折返,佝偻着身子,问:“妮儿,身子都凉了,别哭了。”

小女孩头发杂如草,脸上满是泥垢,抽噎道:“家里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俺都不认识。”

张国笠悲苦的叹口气:“妮儿,你叫我一声爷,咱们就算认识了。”

小女孩喊了一声爷,跟着张国笠向远方走去。

“”

电影结束,偌大的体育馆,格外压抑,迟迟没有声音。

似乎大家都沉浸在刚才的震撼与悲伤中。

不时听见有人抽纸,擤鼻涕。

耳边同样传来簌簌声,陆远看着将脑袋倒在自己肩上,双眼通红的刘施施,心里感叹,《一九四二》,冯晓刚的诚意之作。

但实在太压抑,有点纪录片的意思,观众不一定乐意买单。

很矛盾的一件事,好片子,不代表观众喜欢,不一定有高票房。

尽管冯晓刚在媒体面前多次解释,称这部电影不卖笑,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观众就是冲着喜剧来的,结果发现并非自己想要的,货不对板,难免不满。

他其实也挺理解冯晓刚。

很多人以为冯晓刚的影视圈发力是从《京城人在纽约》,或者从《编辑部的故事》开始。

其实不是,从《凯旋在子夜》,他就努力在一点点往上爬。

他那会的主要工作是场记、剧务,说不好听的就是打杂的。

但他懂美术,能给美工打下手,慢慢的从美工这个职位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影视圈。

冯晓刚能从一个剧务场记走到如今的地位,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不会放过机会,善于逢迎。

哪怕这机会看上去很刻薄,很艰难,但他一定会伸手抓住。

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冯晓刚才能走到今天。

以至于叶大鹰等人讽刺他没脸没皮,给他取外号冯裤子。

但这并不意味着,冯晓刚是就是凭着没皮没脸混上来的。

观众很聪明,光不要脸,没本事,走不到今天。

不要脸的导演多了去,还有谁混出来了?

冯晓刚有自己的优势,对都市小人物奋斗经历和心态,把握极其精准。

再加上中国前三的都市平民作者王硕,中国最特色的农村城镇化作者刘震芸,以及在商业和艺术上平衡度把握的非常好的作者刘痕。

如果他顺着这个路子往下走,完全可以靠冯氏喜剧,一招鲜吃遍天。

但人在成名之后,大多会追求更高的成就。

冯晓刚对叶大鹰等人的不屑心里憋着股气,他有点野心,有点不甘,有点羡慕,想试试不同的路子,看看能否成为艺术家。

于是他拍了《夜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