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差生黄小明(3 / 5)

从对方的口音上也能领略一二。

字正腔圆,甚至有些矫枉过正,发翘舌音时,舌头卷得夸张。

要论香江导演的普通话水平,陆远认为,陈可辛绝对能排进前三。

陈可辛抱着胳膊,微微仰起脑袋,围着陆远转几圈,啧啧道:“胖了!”

陆远说:“按照导演的要求,增重14斤,不多不少。”

“好好好。”陈可辛连连点头,表示满意。

随后,又转向黄小明,见他瘦了许多,气势变得凌厉,拽拽的,咄咄逼人,赞道:“晓俊也不错,都挺好,这部戏稳了!”

黄小明露出招牌式的微笑。

一笑就破功,正式开拍后得让他少笑点陈可辛盯着黄小明打量数秒,才挪开视线。

在2003年的cepa政策出台后,大批香江导演北上进入大陆拍片,包括杜琪锋、林超闲、王京、徐克等人。

他是其中之一,也是这帮人中,第一个把整个工作室搬迁到京城的。

身为香江导演,《中国合伙人》是他首次执导的主演全是内地人的影片。

大家都不熟悉,他担心黄小明有情绪。

没错,就是黄小明。

陈可辛脑海里不由浮现出第一次拿着剧本找到对方的情形。

彼时,他希望黄小明出演孟晓俊一角。

可谁知黄小明看完剧本后,对成冬青一角情有独钟,提出请求,想试一试。

陈可辛毫不犹豫,当场拒绝。

《中国合伙人》这部戏对他而言,意义非凡,换句话说,他现在输不起。

2007《投名状》上映,全国电影票房第三位,他成为继张一某之后,中国第二位票房破2亿的导演。

李联杰也凭借片中略带反派性质的演绎,加冕金像奖影帝。

一时间赞美声如潮水般涌来,所有人都夸他是香江最会讲故事的导演。

他自己也这么觉得。

大家都说武侠没落,市场不佳,他偏想试一试,哪怕对武侠不甚了解。

谁让大家都夸他有才呢。

2011年,成本12亿的《武侠》上映。

票房惨淡,比预期少了足足五成,血亏。

晴天霹雳!

那是陈可辛北上的第七年。

陈可辛自己也是《武侠》的投资方之一,遭遇重大经济损失。

利益损失事小,期间还闹出天价草帽事件,口碑完了就真完了。

所以这次的《中国合伙人》,他告诉自己两个字,求稳。

无论是为了挽回岌岌可危的口碑,还是考虑到自己在这部影片中所占20的投资。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因此哪怕黄小明多次表示,自己与成东青的性格很类似,轴、倔强,对事情执着,越说他不行就越要把他做好。

他也权当没听见。

如果没有陆远,他或许会给对方一个尝试的机会。

但既然有陆远加盟,那么,男一号不做第二人选,也只能是他,内地影视圈谁来都不行,除非他不当这个导演。

在他看来,陆远的表演天赋远高于黄小明。

黄小明能表达的,陆远也能表达,黄小明不能表达出来的,陆远同样可以。

卷面分100,黄小明能考100,是提前做过类似的卷子,相对熟悉,但100分不是陆远的极限。

真实的陈可辛,与公众面前的温文尔雅印象并不相符,善于算计,大部分导演出来只讲艺术,讲虚的,他比较务实,就是要票房,就是要钱。

很显然,论票房号召力,黄小明与陆远不在一个层次。

对于任何具备判断力的人来说,选择谁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答案不言而喻。

他最初已经想好,如果黄小明有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