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印度洋上,不论是陆地,还是岛屿,到处都分布着齐国人的海军基地或者殖民据点,要么就是被齐国人所控制的傀儡国家或地方军阀。
从丰盈富庶的汉洲大陆,到人口众多遍布财富的印度,从再次“复兴”的波斯萨法维帝国,到炎热干燥的阿拉伯半岛,从狭长而又繁盛的红海黄金水道,到神秘而又古老的非洲大陆,齐国的赤色黄龙旗无不高高飘扬在它们的上空,宣示着齐国人的赫赫威势。
曾经为东印度群岛政治和商贸中心的荷属巴达维亚已在十余年前,被荷兰人恭顺而又谦卑地移交给齐国人;雄霸北大西洋的英格兰王国更是早在五十多年前,在齐国强大的武力威慑下,完全放弃了他们在印度的贸易商站,顺服地融入齐国所主导的印度洋经济圈。
更为弱势的葡萄牙人,在齐国步步紧逼之下,陆续放弃了葡属果阿、第乌,以及位于非洲南端的葡属莫桑比克和葡属安哥拉,几乎成就了齐国人的印度洋帝国。
嗯,之所以是用“几乎”这个词语,而非是“完全”这个肯定的词语,盖因,在印度洋地区,仍有几处非齐国人所控制的欧洲殖民据点仍旧顽强地存在着,从而打破了齐国人欲图将势力完全覆盖至整个印度洋野心。
没错,法属波旁岛(即留尼旺)、多凡堡和塔马塔夫就是齐国欲成就印度洋帝国最显眼的三处“疥疮”,使得整个印度洋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色调”,让齐国人颇为遗憾。
其实,早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时期,齐国在加入了英、荷、奥、葡等反波旁联盟一方,向法、西两国宣战,首次介入欧洲大陆事务,本来可以趁势拔除法国于印度洋地区这三处殖民据点。
但齐国人却并没有这么做,甚至都没跟法国军队发生正面冲突,他们反而在战争期间跟法国人眉来眼去,并通过海上不断给路易十四的军队偷偷输送战争物资,为法国单挑整个欧洲提供了不小的支持。
结果就是,齐国在战后获得了路易十四信任和好感,拿到了原本属于尼德兰人的市场,还从西班牙王国身上撕下几块肥美的鲜肉。
同时,齐国也通过这场欧洲大战,向交战双方大肆倾销本国商品,经济的触角愈发深入欧洲大陆,齐国也籍此开始介入欧陆事务,其影响力也逐渐开始扩展。
可能,在齐国人眼里,法国人在海陵岛所建立的多凡堡和塔马塔夫,以及那个波旁岛实力都太过弱小,并不会对齐国的印度洋战略构成威胁。
1604年,法国人开始侵入波旁岛,建立殖民据点。到了1642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宣布该岛为其殖民领地,随后未几年便正式命名此岛为波旁岛。
而位于海陵岛东南方向的多凡堡也于1642年为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建立,六年后,又在海陵岛东部沿海地区,开辟了塔马塔夫殖民据点。
可以说,法国人在印度洋地区的殖民历史不仅要早于荷兰人(荷属毛里求斯岛建立于1598年,但并未展开移民拓殖,而且在1652年开普敦殖民地建立后,该岛一度遭到荷兰人的废弃),更是比晚到的齐国人早了十五年(齐国于南非地区第一块殖民据点昌宁建立时间为1657年),妥妥的殖民先驱者。
但是,法国人殖民却有一个坏习惯,虽然在很多地方都是赶了个大早,但其后往往会在所占据的殖民领地出现投入乏力现象,不论是殖民据点的人口,还是其自身的造血能力,比起英、齐两国而言,简直弱爆了。
比如,法国北美殖民领地新法兰西,尼玛的发展了一百多年,偌大的一片殖民地人口才不过五六万人,经济类型也以皮毛为主,而临近的英属北美殖民领地,仅马萨诸塞一地,就拥有人口数量达二十多万,有造船、冶炼、酿酒、木材加工等诸多经济产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而位于印度洋地区的法属殖民领地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虽然法国人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通过经常往来三地的齐国商人观察和探听(是的,齐国商人有时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