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谊摇头道:“这不过是南方各路诸侯发展的模式,为兄也不过是套用这个模式而已,这个模式其实谁都能用,能用的好的却不多,关键是要有强大的组织能力,能把几十万百姓组织起来,共同发展。”
“虽然我不想承认,但在这一点上,大汉的各路诸侯做的比我们好的多了,在南方的诸侯国,普遍比朝廷直辖的郡县要更加富裕。”
“这其中英~国更是如此,在两代英国公几十年的开拓下,英~国已经成为大汉南方最富裕的诸侯国,号称小长安,南方都城,一座城池的人口有50万,在江南地区除了会稽郡,就没有比这更加富裕的地区了。”
冯唐无奈道:“就凭太上皇和老英国公的关系,现任的英国公也是陛下的妹夫,光这点关系也是我们比不了的,英~国多少产业都是太上皇指点的,有这层关系,英~国想要富裕自然容易。。”
贾谊道:“太上皇指点老英国公的产业,大汉其他郡县也有,但这些产业就是发展的不如这些诸侯国,一家两家是这样,但几十个诸侯国都是这样,这就是我们这些汉吏懈怠了,诸侯是在开拓他们的国家。他们自然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发展一个产业,甚至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怨言。”
“而我等!”贾谊苦笑“为兄从2000石的尚书令转为2000石太守,明明是平级调动,但所有人都认为为兄被贬,长沙郡对很多汉吏来说就是蛮荒之地,我大汉的诸侯接近500位,又有哪位诸侯觉得自己是被贬的?”
张释之无可奈何道:“人性使然,此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太上皇就是了解人性,所以才会在蛮荒之地大肆分封诸侯,想靠汉吏开发这片土地,只怕要几百上千年。”
现场沉默一阵,最后还是冯唐说了说自己在建设农社的经历,尤其是有点自豪的叙述,他建立的那些农社,农户的收入普遍增长了三成以上,有些农户的收入甚至翻了一番,这即便是在大汉朝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
贾谊问道:“我从大汉的笔报上看到,就这一年多的功夫,朝廷农社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如此快速的扩张会不会引发问题?”
即便在长沙郡贾谊依旧非常关注朝廷的动向。而这两年大汉朝内部最大的事情,除了天子和丞相的矛盾,就是农社的快速扩张,从关中不到1000个,迅速扩展到中原,现在大汉农社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00个,如此快速的扩张引起了贾谊的担忧。
张释之有点鄙夷道:“兄长觉得这快了。但我们的袁尚书还觉得速度不够快,多次上书要各地重视农社的组建情况。”
在贾谊被贬之后,当今天子想让刘恒为尚书令的,一来是刘恒为人踏实肯干,交给他的事情都完成的妥妥当当,是一个当秘书的好人选,二就是刘恒的父亲沛侯,在大汉交际广泛,有很大一部分元老关系和沛侯不差,天子认为刘恒为尚书令能减缓和那些元老的矛盾。
但刘恒为人谨慎低调,知道尚书令这个位置虽然位高权重,但却也是大汉矛盾的汇聚点。稍有不慎贾谊就是他的下场了,所以刘恒就以人自己能力不足,推脱了这个任命。
天子想了想就提拔了袁盎为尚书令。
这反而歪打正着,袁盎在这个位置上表现出出色的才干,他尊重大汉的各方元老,和元老交流总能让这些人如沐春风,展现出长袖善舞的手段,他在尚书令的几个月时间,就有效的弥合了天子和元老们之间的矛盾。
他还热意提拔新人,在天子身边的时候总是会举荐那些有才干的青年和汉吏,在大汉青年汉吏群体当中积累了不小的威望。
但对张释之来说,他就有点鄙夷袁盎的手段了,做个老好人,各方都不得罪,这不就是溜须拍马的手段。
听到张释之的鄙夷,老实人冯唐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兄长解释一番道:“天子强硬,元老也强硬,兄长这个尚书令不想办法弥合一下,大汉朝廷就会分裂,谁也不想再看到两年前发生的事情吧。”
贾谊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