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刚入门,若想有所成就,一定要再练的。”
监临官徐大人皱眉,又问:“学生好好读书便是,怎么还去做润笔先生了。”
纪元沉默,小声道:“挣钱。”
这话俗气,却很真实。
徐大人都没噎了下。
他自然知道纪元的情况,所以没怀疑是他家故意培养他做神童,只怀疑了正荣县县学。
现在知道纪元与其他神童不一样,却也忘了他要靠自己挣钱才能读书。
想到这,徐大人心里软了些,是个好孩子。
或许就是这样艰苦的经历,让他与众不同吧。
这世上确实有真正的天才,纪元或许就是那一个。
“好好一个学生,挣什么钱!不觉得俗气吗?”被岳家指使的新晋举人再次说话。
这岳家人不能来宴席,只能拜托别人帮腔,出了一大笔银子给他。
若办不成,银子要少一半呢!
铜臭俗气,君子不能爱财,这是读书人的风范。
这么说的话,纪元确实不对。
“如今文坛浮躁至极,就是爱财导致的!”那举人再次道,“专营富贵,丝毫无读书人的士气,实在是士大夫的廉耻。”
这话似乎无法反驳。
谁料张洵直接站出来,对监临官道:“大人,纪元做润笔先生并非是爱财。”
“他把身上所有积蓄,甚至把润笔的竞业费都拿出来,买了一副叆叇。”
叆叇?
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视力模糊?
他就说!
不能让孩童死读书!
张洵见大家惊愕,这才继续道:“纪元这么着急买叆叇,是想托学生回乡时,把这贵重的物件带回家乡,送给他的蒙师赵夫子。”
啊?
一副叆叇至少几十两银子。
送给蒙师?
蒙师,便是启蒙的老师,如今许多人并不在意。
毕竟是收了银钱给自己启蒙的,若要巴结,也要巴结座师啊。
此事也要从士林风气讲起。
如今师道不如从前,人人都争拜座师,争拜房师,并不看重经师,更别说蒙师了。
其中座师,就是主考官,也就是监临官徐大人。
眼看新晋学生们急切奉承,就知道关系。
房师,便是同考官,也就是阅卷官,同样要拜。
经师,平时教导四书五经的老师。
蒙师,不用再说了。
为何会这样?
因为能做主考官,与同考官的,必然非富则贵,必然是贵人。
若拜他们为师,以后官场上多份联系。
之前讲什么同年同乡互相联系,跟这是一样的。
像徐大人这位监临官,从京城而来,还在皇上跟前。
虽然传言说,皇上觉得他啰唆,但能被皇上觉得啰唆,还不贬官,却给他一个体面的监临官做,这是真的嫌弃吗?
打个比方说,你领导觉得你烦人,罚你去分公司视察监督,吃住全包,回来之后还能收获一帮小弟,以后都是你职场上的关系。
请问,这是嫌弃吗?
肯定不完全是啊。
说徐大人是贵人,这一点都没错。
以后这些举人都喊徐大人一句座师,都算有了联系。
至于经师,平时你上课的老师。
多说贫不读书,富不教书,可见当夫子的,多半是家里有困难的。
需要边读书边科举。
被如今的学生嫌弃,好像也不意外。
最后的蒙师?
给孩童启蒙而已。
多半穷困落魄,没有家资,更没有人脉。
谁还会管?
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