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3 章(3 / 5)

霍霍或是铲除异己,事情未明朗时他一直拖着不敢贸然进京露面便是担忧此事,可等来等去,大理寺并没有从孟度身上牵扯出别人,甚至连孟朝的友人,用了“龙蟠虎踞”三十来年上梁文的祝家人都安然无恙——当然,据说祝家也没有正经的后人了。

带着种种疑惑,直到他抵达京城,姓贺的总算忍不住放出给孟度定罪的口风,这一刻他完全能够笃定:他先前的直觉没错,贺俊之果然是冲着他来的。

很好。

他一直就在等贺俊之拟给孟度定什么罪名,到此刻总算是尘埃落定,对方亮出了一张底牌。

隐匿不揭发,打二十板子。

沈持咂摸着这个罪名和量刑,心中冷笑:姓贺的够高明,这件事轻飘飘的落下,在京城连一片水花都激不起,无人在意或问津,然手段却极尽歹毒,这二十板子足以置孟夫子于死地,叫他们得以有足够的分量来拿捏自己。

孟度的事,前后脉络是理清楚了。

可是——沈持百思不得其解,贺俊之为什么要冲着他来?

往日无怨近日无仇的两个人,姓贺的是翻云覆雨的大理寺卿,他不过一连根基都未稳的仕途新人,有什么值得姓贺的大动干戈,以至于抓孟度来做筹码要挟于他?

万般疑惑一起涌上心头,沈持想不通。

尽管如此,但眼下他不得不有所行动了——一旦真叫姓贺的将孟度的罪名和刑罚写在黑纸白字上盖上刑狱的大印昭告天下,不用大理寺使出龌龊手段,孟夫子必会自绝于世,才不会给他们羞辱的机会。

且说不定孟夫子早看穿了贺俊之的意图,那他就更不会苟活当沈持的软肋了。

因而,不能再等下去了。

沈持拿出帖子叫赵蟾桂送去贺府:“给贺大人捎句话,就说我想见他。”

他要见一见贺俊之,无论如何是要保住孟夫子的。

赵蟾桂迟疑了下,还是接过帖子去了贺府。

沈煌犯愁地看着沈持:“阿池,爹能为你做什么?”

朱氏和沈月也巴巴地望着他。

沈持勉强淡笑三分:“没事的,别担忧。”他说完,问会馆的申掌柜:“申掌柜在京城多少年了啊?”

“哟,”申四明想了想说道:“有小二十年了。”

沈持低下头才发现他的饭还没吃,连忙扒拉两口填了下肚子:“申掌柜,能陪本官喝杯茶吗?”

申四明晓得沈持要向他打听京中之事,笑道:“沈大人请随在下去茶室坐坐。”

沈持端起茶碗漱了口,拿起他的《翰林诗集》跟着申四明去了楼上的茶室。

二人进去后,他将门窗一一关好。

“大人要问什么事尽管问吧。”申四明说道:“但凡在下知道的,无不告诉大人。”

沈持坐定后翻开手头的这本《翰林诗集》,说道:“本官今日偶然之下拜读了贺大人早年作的诗,才知他竟如此有才华。”

《诗集》中的头一首《题董帝师村居》,写道:莲绕闲亭柳绕池,蝉吟暮色一枝枝。

……花圃春风邀客醉,茅檐秋雨对闲棋。

樵童牧竖劳相问,乡村从来出帝师。①

这是贺俊之当年高中榜眼后和友人出去郊游,在京畿的山中路过本朝开国之初的帝师董真故居时写下的一首诗。

其对仗之工整,朗朗之上口,可谓诗中上品之作。

且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董帝师的崇敬,想到他父亲王渊与董一样出身乡野,也隐隐寄托着他的自豪之情。

听到沈持夸贺俊之有才华,申四明重重地叹了口气:“贺大人年少时在京城是‘人如玉世无双’的翩翩公子,他出身华贵才高八斗,杏榜高中探花后做了翰林,要不是……”他摇摇头继续说道:“贞丰五年,他在翰林院做编修满三年,本来要到京兆府任少尹的,谁知道……一夕之间竟被人弹劾他不是帝师王大儒的亲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