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心不服,换马再战!”
卫君黔牟收枪杵地大笑道:“适逢劲敌,此生大幸!然则社稷为重,不允寡人任性妄为,他日相遇,定当与君再战三百合!”
闻言,公子姬溺忿忿转身,举手攥拳谓日三军:“退!”
将令不可违,鲁军士卒含恨而走。
鲁参军让驹上前,公之姬溺顺势上马,直视卫公言日:“再见君时,当是生死之战!”
卫公黔牟豪言回道:“寡人之幸,随时奉陪!”
公子姬溺拱手一礼,复言道:“拭目以待!”卫公黔牟抱拳回礼,望其身影远盾夜色之中,宿邑大战以卫胜而告终。
再说左右公子一行,往北百里跨界入齐,先于齐军占领阿城。
战事将起,左右公子不愿连累城中百姓,著意迁民入卫,并分之万军护卫。
背井离乡决非百姓所愿,百姓一路怨声载道。虽说左右公子出自好意,但此种善念因恶而生,百姓何以信服?
烈日当空,百姓随军撤离阿城,连绵数里不见尽头,满目苍凉哀鸿遍野。
齐军斥候探得此情,快马上报齐公姜诸儿,而其本意是为欺人,而今不料为人所欺,是以怒而催军急行,刻日间即见兵临阿城城下。
齐军奔袭击而来,是战是守?左右公子各执一词。
左公子姬泄主战,言日:“齐军长途奔袭,已是樯橹之末,不若趁其立足未稳,举兵迎头痛击,定可一举击退齐军!”
右公子姬职主守,驳日:“齐人兵强马壮,区区百里之地,不足以撼动其元气,且在齐境做战其势必盛,冒然出击恐为其所困,亟此守城为上,待其漏出破绽当可出而接战!”
两人由是争执不下,终而商定各行其事,左公子姬泄引军三万,出城迎战齐军,右公子姬职携之余部万军,察情紧守阿城。
是日黄昏,左公子姬泄引军开出城来,三军一阵腾挪跌宕,摆出一道鱼鳞阵,意欲强攻驱敌。左公子姬泄驻马阵前,观之齐军遍布原野,气恃风雷万马齐喑,心中顿生凉意寒透脊背。
事已至此,回头不及,只得硬着头皮迎难而上,随之左公子姬泄一声令下,三万卫军催阵前行,号令阵阵悲沉雄健。
望之卫军催阵攻来,齐公姜诸儿敛颜不怒而威,随擎手挥下,紧随之一阵箭雨自后飞出,迎头压向卫军减其攻势。
卫军挺盾避箭,缓步靠向齐军,三阵箭雨过后,死近百人,伤千余员,抵敌业已不过百步。
至此,齐公姜诸儿仍旧面无表情,转身隐入阵中,随之齐军鼓角齐鸣,三军闻声而起,摆起冲轭阵迎战卫军。
两军步步为营,攻防之间斗智斗勇,一时间难窥胜负。
鱼鳞阵以攻为主,无需过多转换将令,一往无前即可,而冲轭阵以防为先,需及时调整队形,将令传达频繁,易致号令不一。
战至入夜,因之视野不清,旗号手令是以无法传达,冲轭阵弊端犹显突出,竟而主将身前无人看守。
时机稍纵即逝,公子姬泄果断携之铁骑营,朝向齐公姜诸儿中军大阵疾驰而去,以期擒贼先擒王。
却不知此乃齐公诸儿故意漏出破绽,以己为饵诱敌冒进,其副将连称早已伺机在后。
卫铁骑营还未行至齐公中军阵前,其左右两军撇敌收缩,阻其攻击向前,前军旋即回援断其退路,公子姬泄所部尽为齐军所困。
至此一合下来,左公子姬泄为之齐军生擒,卫军见之此状尽做鸟兽散,各自寻道逃回阿城。
首战得胜,齐公姜诸儿亦是忘乎所以,随之一声令下,即着三军抢攻阿城。
生擒左公子姬泄,齐军士气高涨,猛攻阿城几番登上城头,眼见得即要破城而入,却又被卫军驱下城来。
此举皆仰右公子姬职之功,见之左公子姬泄兵败,齐军围城而来,领得城中万余守军拼死抵抗,激战一整夜,令之齐军无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