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 提前问世的非线性中子运输方程(2 / 6)

熊和海对面都在争夺的关键领域之一,王淦昌的发现让毛熊在理论物理领域得到了一枚相当有用的棋子。

因此毛熊便把这张图赠送给了王淦昌老爷子,算是一种奖励。

当然了。

根据后世解密的一些情况来看,这份奖励应该是兔子们在经过内部讨论后,主动做出的一个选择。

另外,当时毛熊还给了王淦昌老爷子一个邀请:

只要他改变国籍,就可以永远留在莫斯科。

不过王老爷子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份邀请,义无反顾的回到了祖国。(这是我查这份报告资料的时候才知道的事儿,所以当初介绍王老爷子的时候没写上,那个时代真的啥事儿都能见到这些前辈的影子)

好了。

视线再回到现实。

不过这份文件上的数据载体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黑白图像,而是科学界早期的一种特殊工具:

纸带。

看纸带在60、70年代堪称一种神功,中外都有大量顶尖高手存在,可惜现已几近失传。

在看纸带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便会脑补数值模拟的图像来分析纸带上所记录的计算数据。

例如当年的曼哈顿计划。

西伯格和劳伦斯便是看纸带的专家,在海对面原子弹的研发过程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随后陆光达小心的拿起卷纸带,认真的看了起来:

“编号45242的碰撞记录,裂变次级中子取各向同性近似”

“高次中子占优势的能区在012到016,单能强中子源的能级是14v”

“v1则是2738厘米每微秒,上级能区42v”

结果看着看着。

陆光达骤然童孔一缩:

“咦?这是”

只见此时此刻。

一条纸带上赫然记录着一组数字:

而这组数字对标的参数,则清清楚楚写着

装置内的中子密度!

随后陆光达死死盯着这组数字,整个人一言不发。

众所周知。

中子输运方程之所以可以被视为线性方程,本质是因为系统中的中子密度通常比原子核密度小得多——这里是小指的是量级上的差距,也就是所谓的远小于的程度。

比如地球和西瓜,又比如人和蚂蚁。

这正是推导中子输运方程时,所作的基本物理假设之一,是一切后续推论的根基。

在这一假设下。

可以只考虑中子与介质原子核的碰撞,而忽略中子之间的碰撞,最终得到线性的中子输运方程。

但如果中子密度很高,以至于接近原子核密度或二者相当的时候

这个假设自然就失效了。

而一般情况下。

原子核密度的量级通常是  这个数字和纸带上的中子密度虽然并不完全一致,但二者已经不存在量级上的区别了:

好比a和b两个人,a有100万资产,b有80万资产。

你可以说a比b有钱,但二者的差距并不大,说不定没几个月b就赶上a了。

换而言之

在这种情境下。

中子输运方程便没法再看做是线性方程了。

随后陆光达又先后看了其他几组数据。

最终发现中子密度在一些特殊情况中密度确实会暴增,接近甚至达到原子核密度的量级。

这些数据包括了中美毛熊三个国家的大量机构,不可能会出现偶发性的错误。

也就是说

诺里斯·布拉德伯里设计的理论的确是错误的。

见此情形。

陆光达的心绪忽然变得有些恍忽了起来。

他不是在感伤项目组在错误的路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