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6.8K)(3 / 5)

光是炼铁产生的酸性污水,便会顺着汴河外流,严重影响到汴京城东北区域的居民日常生活。

真是奇哉怪也

哐哐哐——

当徐云几人走进制器局时。

正有大量光着膀子的壮汉,用又黑又硬的工具对一些圆圆的、略带弹性的目标用力进行着撞击。

齐格飞一边引着徐云等人行进,一边解释道:

“王公子,李姑娘,此乃锤敲锅底,待锤打完毕,便可进行淬火加固了。”

徐云点点头,将这火星四溅的一幕记在了心里。

这可是华夏古代的巅峰技艺啊

如果没记错的话。

淬火技术应该出现在春秋时期,西汉后开始普遍推广,同样是个领先欧洲一千多年的技术。

可到了后世,一切都换了个位置。

铁矿需要向他国购入也就罢了。

毕竟这是资源的先天限制,得追溯到新太古代,属于非人力所能改变的情况。

但一些炼铁设备甚至炼铁工艺都被外国抢占了先机,比如fex这种技术还得向普锐特付专利费,这就有些令人无语了。

只能说某个辫子朝挖的坑实在是太深了,直到百年后都在还债。

接着徐云三人跟随齐格飞又走了一段路,周围的声音逐渐开始变得安静下来。

一刻钟后。

几人穿过一间院门,来到了一处占地接近三百平的地面上。

只见此时此刻。

地面上正放着一根粗大的铁筒,长度大概接近十米,直径一米左右。

内部中空,周身没有刻录其余图案。

铁筒的一侧相对光滑简洁,另一侧则要复杂很多,内部有着大量的精细机关与推槽。

很明显。

这便是望远镜的筒身。

齐格飞引着徐云来到筒身边上,指着它道:

“王公子,你且看看此筒是否合格?”

徐云朝他拱了拱手,走到铁筒边上,开始检查起了完成情况。

实话实说。

望远镜的筒身并不算很复杂。

除了主体之外。

关键的结构也就剩下了寻星镜、导星镜以及转仪钟,无外乎精度的问题而已。

有的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七八位,有的则只能精确到一两位,价格也因此天差地别。

其中转仪钟这东西主要是为了补偿地球自转,使望远镜始终对准同一片天区,从而达到稳定观测的效果。

现在转仪钟的动力主要靠马达带动,速度由天文钟或无线电振荡器来控制。

而早期的转仪钟,其动力则来自链条式的重锤或发条,旋转速度靠离心调速器来控制。

代表老苏人生巅峰的水运仪象台,便是利用的后者原理。

先前在设计望远镜布局的时候,徐云在水运仪象台的基础上对转仪钟进行了简单改造。

先是调整了力矩,又在筒身内部打了个环绕式的通道。

使其成为了一个附着型的装置。

随后徐云弯下身子,右手深入筒中开始摸索了起来。

几秒钟后。

他在筒壁大约30厘米的位置,摸到了三个凸起的小盘子。

徐云微微一扭,一个铁盘便被拆卸了下来。

接着他随意从地面上捡起一根狗尾巴草,将其顺着某个空隙插入其中。

同时调整扭矩,通过刻度精确的扩大到了二十倍速。

很快。

在内部发条的作用下,狗尾巴草跟着载台转动了起来。

“一二三”

徐云很认真的看了几分钟,心中暗自记着数。

几分钟后。

他的脸上扬起了一丝满意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