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想说明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不现实,精益求精嘛,教育资源好的学校还想更好,而且事实上确实也会更好。”廖望道,“因为大环境都是如此,小环境就更不用说了。举个例子说吧,全国人有多少人孩子送到北京念书?只要有那个能耐、有那个便利,就想插一头进去。为什么?因为北京好多方面的资源都是优势集中的,教育资源就是其中之一,在全国都是遥遥领先的,在北京念书就是能得到诸多好处,就是连出国都方便。再不济还有一点绝对吸引人的,就是高考时的政策倾斜,那可是多少国人的希冀之巅啊。”
“廖市长越说我越纳闷,我真不明白你到底要表达什么?”此时,潘宝山确实也一定程度上认同廖望说的,教改的资源均衡化难度实在很大,松阳的教育改革就如同大海行孤舟,不过,他嘴上却不承认,“你把教育改革说得那么困难,是想证明你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
这一问,把两难境地抛给了廖望。
廖望稍稍一愣,随即笑了起来,“潘主任,就不要讲什么迎难而上、知难而退的道理了吧,还是谈点实际的,我再说说咱们松阳的医改。”
听到这里,潘宝山算是彻底明白了,廖望在千方百计地想把这酒场变成批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