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就是表现出,“你”比对方拥有更加悲惨的经历。
郑希真不该表现出她被安慰到的,可曹铖佑的悲惨真的有安慰到她。
女演员脸上的表情暴雨转阴,弱弱伸出手,老师点名,她问:“还能问个问题吗。”
老师同意,她的疑惑就问出了口,说之前还非常有诚意给对方发了个好人卡:“前辈,你真是个好人。”
郑希真对演戏有困惑,困惑从开始就埋藏在心底,那个时候没有人可以帮助她,现在她找到了出口。
“我以为演多了就知道该怎么演,但现在越来越不知道怎么演。后来你告诉我,应该真的去理解角色,喜欢角色,但如果我无法理解人物行为,根本无法融入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郑希真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
“我不理解白光炫,也不理解公主。白光炫真的不知道公主喜欢他吗,公主表现得这么明显。公主真的不知道白光炫不爱她吗,白光炫也是表现得这么明显。”
“我已经很努力去理解人物心理,也真的把我自己代入了人物,但正因为代入了,才更加不能理解。”
“这难道不就是为了把剧情推向高潮,故意给人物使绊子吗,剧情发展生硬,一点也不合理。”
为此,郑希真以为是自己的问题,不应该去怀疑编剧。她还写了人物小传,结果越写越迷茫,越觉得人物经不起推敲。
曹铖佑哑然,他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复郑希真。
郑希真说的是对的,这部作品的剧情在很多地方就是经不起推敲的。并且悲哀的是,市面上大部分的作品都经不起推敲。
编剧写剧本,导演拍摄,演员演戏,人们经常指责演员演技差,不得不说,他们演技差的原因,有一小部分来自于剧本本身的瑕疵。
有的演员即使接到差劲的剧本也依旧可以演的很好,这种演员的素质自然是不用说。
但对于只有与角色共情,深入角色后才能演好角色的演员来说,差劲的剧本阻碍了演员的入戏。
而当他们演得越差,后续的资源便也会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或许永远都不会接到优质剧本的那天。
这点上曹铖佑深知自己是幸运的,他在最需要帮助的时期没有踩过这种坑。
曹铖佑不想打击郑希真的积极性,至少在她的演绎生涯的初期,他不能这么直接的打碎这层玻璃。
他告诉郑希真的是:“这种情况很正常。剧情是人写的,编剧拥有最终解释权,人物虽然被写出来以后有自己的灵魂,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郑希真打破砂锅问到底,灼灼是求知的目光:“那么,演员的解读和编剧的有出入的时候,该怎么办?”
“谁主宰片场,就按照谁的想法去做。”
主宰片场的是谁?
是导演,是编剧,是制作人,是背后投资的金主爸爸们,不是演员,除非演员自己就是导演,是编剧,是制作人,是金主爸爸。
郑希真不想接受这个回答:“那演员好弱势,演员的意义在哪里?演员是木偶吗?”
曹铖佑很想反驳女新人,告诉她,演员不是提线木偶,他可以美化这一切,告诉对方一个童话故事,给予她希望,但是面对郑希真,他没有办法做到欺骗。
“很多情况下,演员确实是木偶,演员要表达的不是自己的想法,是创作者的想法。”
女演员的头低下了。
曹铖佑看出了她的失望,她就像一棵幼苗,被栽培到演员的土壤里,还没有生根发芽,就要被现实压垮。
曹铖佑不想看到这样的郑希真,他说了那个但是。
但是,万物皆有可能,定律中也包含着其他的可能性:“但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的三向奔赴,没有演员,创作者也无法展示他们的作品。优秀的演员可以反过去影响创作者,理想状态是三者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