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怎么还不起床(2 / 3)

三年之坎 桔汁儿软糖 1797 字 9个月前

妈服软,她会弱弱来一句:“别起太晚了,妈说一会儿起来吃饭了啊”。姐姐紧皱眉头,把头扭向对侧,不肯再听,小琥妈也就讪讪的走了。小琥最喜欢这种鹬蚌相争好事儿了,毕竟只要姐姐不起床,她就可以跟着一起赖,赖到8点小琥妈也不会说啥。可惜姐姐在家时间毕竟有限,大部分时候小琥都要独自面对小琥妈的催起服务。

小琥可不敢硬刚小琥妈。老话常说老大性格一般都比较直,也更自信,而老二常比老大更尖(方言,指聪明),这话在某些方面来讲还是十分有道理的。毕竟老大出生时,年轻的夫妻初为父母,这是自己第一个孩子,无论男女都会被深深的爱着。小小的人儿第一次学会走路、第一次叫爸爸妈妈、第一次换牙,太多的第一次了,让生养的过程中充满了新鲜感,即使因为经验不足而常常手忙脚乱,却也自然而然的倾注了更多的情感和期许。所以老大往往是明确知道自己是被爱的。而老二嘛,如果是被期待的性别也就不说了,那自然是得偿所愿,其乐融融。如果不是那么期待的性别,但和老大性别不同,那也是蛮好的,儿女双全,而且养育过程中还会有一些和老大迥然不同的体验,这种熟悉中又带点陌生的感觉也是挺刺激的,父母的关注度自然不会低。最怕的就是像小琥这样的,在计划生育时代,她的出生意味着父母再也没有机会生儿子(毕竟超生成本太高,也不能保证一定是儿子),从此成了出门都抬不起头的“绝后”一族,这样的小老二自然是更不受待见了。而不管是不是被期待的孩子,老二出生时就面临着争夺。她或他从来就没有过独一份儿只属于自己的宠爱,而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更多的关注,比如嘴甜啦、勤快啦、更会看脸色啦、溜须拍马啦等等。当然,即使做到以上种种也不一定能得到和哥姐一样的疼爱,因为人会对于没经历过的事好奇紧张忐忑,对已经驾轻就熟的事往往游刃有余而用心不足。有纪念意义的都是第一次的成功或失败,谁还会对第二次同类的事念念不忘呢。养孩子本质上也是如此,更何况哥姐和父母相处时间更久,磨合的更好,受关注程度自然也更多。而且父母也会常常对老大和老二进行比较,往往都是拿当前的阶段进行横向对比,就像两条正相关曲线,不取相同的横坐标比较,而是活生生的非要以高曲线的纵坐标为标准,这种状态下比,老二能比老大强才见了鬼呢。毕竟对于孩子来说,少吃的那几年大米还是挺重要的,大家心智和武力值都不在一条水平线上好不啦。而王小琥作为家庭中的小拉杂(方言,指最小的),无疑是家中最弱的存在,谁不高兴了都能拿她撒气,她不高兴了却只能自己硬挺着,谁让她谁都打不过。所以小琥最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虽然没骨气点儿吧,但好歹能保证自己少挨打挨骂吧。别说在小琥妈气头上非要没眼色的硬刚,惹来小琥妈一顿臭骂毒打,甚至有时候小琥都老老实实夹尾巴做人了,还是免不了一场池鱼之殃。小琥记得有一次姐姐和妈妈大吵一架,姐姐愤怒摔门而去,小琥看着小琥妈的可怕脸色,吓得赶紧出门追姐姐。正好看到姐姐骑着自行车悠然而去,留给她一个70外的后脑勺,小琥像经典爱情剧里一样边喊边追,奈何小短腿干不过自行车,姐妹俩越离越远,小琥无处可逃,只能沮丧的回家。被正在气头上的小琥妈不分青红皂白拎过去就打,打完后小琥妈消气了,等小琥姐姐从市场回来,两人有说有笑,仿佛什么事都不曾发生,最终只有什么都没做的小琥承担了所有。

吸取了无数惨痛教训的小琥深谙如何在小琥妈每天神经质般的唤醒服务中保全自我。总结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时时警醒,借机摸鱼。姐姐在家时跟着姐姐一起赖,姐姐不在家时看爸爸,爸爸起来后如果妈妈心情不错,就可以小赖一会儿,等到小琥妈忍不了了,也无非是笑骂一句让她起床。如果妈妈心情不好,那等爸爸起床后一定要马上弹起来,不然就会被大声喝骂:“都几点了还不起床,太阳都照屁股了!赶紧起来,别墨迹”。所以小琥在家长年维持着冬6点、夏5点半的起床点儿。当然啦,除了借爸爸姐姐的东风,还是有例外的,比如下雨下雪啦,比如小琥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