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引以为戒。
太子建死于郑国之手,毫无冤情,完全是罪有应得咎由自取。可是白公不这么想。在他看来,父亲是堂堂楚国太子,小小郑国竟敢动手,是完全不把楚国放在眼里,错在郑国。所以,为父报仇一事,白公一直念念在心。
在楚国赢得一定的名声后,白公向令尹提议发兵郑国,为父报仇。令尹很清醒,为了一件往事轻启兵端绝非明智之举,更何况是太子建有错在先。
白公归国,令尹一手操办。对于这个子侄,令尹是极尽包容,十分亲切。对于他的无理要求,令尹没有一口回绝,只是敷衍他,假以时日,他会考虑对郑国用兵。
没想到,白公竟当了真,眼巴巴的盼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两年前,晋定公率师讨伐郑国,郑国立马向楚国求助。令尹领兵前去,晋军撤退,郑国危机解除。为了报答楚国的解围,郑国国君对楚国令尹除了好酒招待,还馈赠了珍宝异物若干。令尹高高兴兴的带着伴手礼回到郢都,绝口不提替白公报杀父之仇的事。
这件事情成为压倒白公的最后一根稻草。令尹将他召回的恩情被抛在脑后,他则一心一意记恨令尹对郑出兵一事的出尔反尔。叶公所料不错,白公这样的人,对他好他则凌驾在你之上,稍微不如意,对你只剩下仇视。
成为楚王不是白公的初衷,苦于无人替他报仇,成为楚王便顺势成为兴兵伐郑的唯一途径。于是,他冲进宫室,篡夺王位。至于令尹和司马,在他眼中如同言而无信的诈欺犯,斩立决是他们应有的下场。
令尹被害,部分源于他背弃诺言。然而究其根源,其实是对人性的幽暗缺乏足够的认识。
白公是怎样的人,既然叶公知道,只要令尹愿意,一样可以知晓。就算之前一无所知,以他的身份职权,有足够多的渠道帮助他了解这位子侄。
明知对方是恶人,仍然一厢情愿的认为,凭借宽容安抚就能消弭烙印在对方身上根深蒂固的仇怨,真正是天真幼稚愚蠢到令人发指。如果一味包容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监狱早就可以全部拆毁。只要派几名牧师对犯罪分子布道,感化他们,就能让他们掉头投向真善美的怀抱。
一位经历生死考验从战场上捡回一条命的硬汉,一位辅佐少主筹划治国方略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相,对人性的认知竟会如此浅薄,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又或者,他们是太过自信妄自托大。以为自己既然能扶大厦于将倾,对付人性的恶自然是手到擒来药到病除。
实在是错得离谱!
号令百万雄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将军,很大可能对家宅后院的阴私斗法完全无能为力;凭三寸不烂之舌降服百万大军的纵横家,估计也难断妻妾争风吃醋的是非对错。给你一双阴阳眼,恐怕你也无法看穿人性的贪欲残暴。
宋江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朝廷招安的时候,难道他不知道,朝廷还是那个朝廷,恶人当道,良人被害?从前他也身处其中,岂会不知运行的规则?就算他不知道,林冲总知道吧?
朝廷对他们的招抚不过是权宜之计,等到利用完毕,肯定是过河拆桥,想都不用想。从前他们这样做,将来也一样。宋江不去思考如何成为新规则的制定者,反而抱着幻想重新投入旧制度的怀抱,他有脑子吗?很可能脑袋没有发育完全,一直在梦游。
梦里,因为他们的到来,贤能被任用,恶人自动离去?是的,梦里啥都有。
人性如山,两千年前的泰山在山东,两千年后的今天并没有迁移到海南。对人性缺乏最基本的认知,低估人性的卑劣幽暗,结果就是反受其累,好心得恶报。
“自知者,明。”——老子的《道德经》五千字,仅仅这四个字,反复咀嚼,便觉可以受益终生。
我们都是普通人,肉体凡胎,血肉之躯。一辈子走下来,只为了成为平凡人,过上平凡的生活。不要企图感化某人,改变世界,你唯一能改变的只有你自己。每个人都试着让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