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问长孙皇后: “观音婢觉得"> 李世民问长孙皇后: “观音婢觉得">

第36章 登高3(2 / 4)

忧愁在心头,秋声说到底只是引子。"

南宋。

罗大经摇头叹息: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短短十四字有八重悲苦,直让人不忍卒读啊!"

家人耳濡目染,也能解诗,罗大经又解释得这样详细,众人一咂摸,再看水镜上的诗,也是纷纷摇头,太苦了,不忍看。

太极宫。

r />李世民问长孙皇后: “观音婢觉得,这两句是在说什么?”

长孙皇后是女子,感受本就更为纤细,轻叹一声道:“从诗里来看,杜甫应是客居,又年老多病,应是为自己感到悲哀吧!"

李世民不置可否,道:“起初那一首《望岳》是何等气魄,意气风发,听水镜说杜甫也是京兆杜氏的公子,五陵年少,他既有才华,怎的竟没有科考做官,依他的才学家世,怎么会落魄至此?"

他心里有些忧虑,他想起前面讲到的李白,因为被权贵排挤离开长安,晚年又陷入安史之乱的动荡,杜甫与李白是好友,那他的境遇,是否也与那安史之乱相关?

【大家看, “万里”。很明显是从前面的“无边”、 “不尽”生发而来,同时又暗述自己的遭遇。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路漂泊辗转,程州、长安、凤翔、洛阳、成都、夔州,诗人的漂泊之路,何尝不是万里呢?】

楚棠在课件上放出了高校教授做的杜甫行迹图,密密麻麻的红点一下子把众人震住了。这得是经过多少次舟车劳顿啊!再看上面的诗,众人的脸色都不一样了,万里悲秋,原是写实之语。

洛阳。

青年杜甫也有些惊到了,他好像有些能理解后来的自己为什么这么惨了。一向放达的李白也没说话,只是安慰似的拍了拍他的肩。

太极宫。

李世民震惊之余忽然发现:"这舆图上的地名,与大唐多有不同。"

殿内的侍臣不消他吩咐,早就分工合作,奋力记了起来,对他们来说,水镜中提到、展示的任何东西,或多或少都极有价值。

蔓州。

一旁的老妻在偷偷抹泪,老年杜甫仰头,努力辨认水镜上的舆图: "一生颠沛,尽在此处啊……"

万里悲秋常作客,他这个客,可还有归乡的一天?

【常作客,三字平常,却是写尽诗人的漂泊状态。但仅仅漂泊倒还好说,此时的杜甫垂垂老矣,还疾病缠身。

“百年”,也就是暮年;多病,根据考证,杜甫此时身患糖尿病、肺病、疟疾、风痹,还有头痛、眼花、耳聋、行走吃力等症状,这些病也是老人常见病了,在秋冬会格外严重。 “独登台”,孤苦可知。】

/>

杜审言忍不住抹眼泪: “我的乖孙,过得好苦啊!”

糖尿病什么的虽然听不太懂,但后面的他基本明白,就不是什么轻松好治的。杜审言狂悖了一辈子,也没遭什么太大的苦难,此时看着孙子年老多病缠身,别提多心疼了。

杜闲也心疼儿子: “爹,咱们以后勤俭些,给他多攒些家底吧。”他可没忘记后面儿子喝的还是浊酒。

【南宋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说,这一联诗含有八重悲意。】

课件上出现罗大经写的八悲。

【大家对照来看,万里写路途遥远,悲秋伤时,作客言羁旅……仅仅十四个字,蕴含的情感却几乎将人淹没,而“万里”与“百年”对举,将时空完全展开,让人想到的又岂止是诗人一人的命运?

这就是杜甫,这就是他的诗。】

晚唐。

将这首诗读过无数次的李商隐忍不住眼眶湿润,八重悲苦说得贴切,杜工部一身才学,却一生颠沛,悲苦难言,《登高》一诗,简直要将他的苦难说尽了。

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