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有偏见的张依依,也不能在日常中挑出郭春雅的大错来。
直到……直到好友下乡。
留在城中,和下乡去,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人生。
确实杨可琳现在的日子比起其他知青算是不错,但那是她自己的选择,行差踏错她的日子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好在下乡是杨可琳自己选的,地点也是她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等到了不得不下乡的时候。
儿子出生后,郭春雅都舍得让亲生女儿下乡了,可见就算好友留在城中,也会成为下乡的那个人。郭春雅既然让亲生女儿下乡,那肯定是他们家没有将孩子留在城中的本事,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份城里的工作。
“可琳碰见这样的后妈,真是可怜。”张依依吐槽,“现在的陈柚跟以前都不一样,有郭春雅的补贴,陈柚在乡下的日子一点不难过吧。你瞧见的,她的个子比我高,人抽条……”
张依依没说的是,陈柚还长开了。
“不会吧……”郭春雅以前对继女要比亲生女儿好,杨可琳的衣服是他们家属院里同龄姑娘里最多的,“以前郭姨对可琳多好,要是补贴陈柚,肯定也会补贴可琳的。你看她都比以前黑了,赣省又不是什么好地方,我听说他们一年都挣不到一百块钱。”
她留在城里在灯泡厂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不算多高,但是一年下来的收入不是下乡能够比的。有知青转工人入厂的,说过在乡下的日子,就是入职第一年不到二十的月工资,也比乡下的日子好太多。
沪郊知青还算好一些,厂里从沪郊转回来的那个知青,算是赶上好时候。这两年沪郊农民苦不堪言,对大批的知青很是不满意,而那个知青就是在不满指数增长前转工人入厂的。
就是这样的知青,也因为在乡下待过两年而珍惜回城的日子。
他说自己在乡下吃的苦算是少的。
至于那个跨省回沪的知青,提起那段时间,都令人觉得备受折磨。哪怕对方口中说起来,还用了“光辉”“灿烂”这样的词,说是一种磨砺,说跟农民学了很多。但是当人问他愿不愿意回去的时候,那个跨省回沪的知青便沉默了,最后笑:“不回了,都过去了。”
不回了。
“一年挣不到一百块钱,日子能多好过。”这还是上工赚工分的情况,乡下的钱、粮都是从工分里扣的,“而且她还是跨省下乡,要是上工不积极表现,回城的机会就更少。”
陈柚家里的条件确实不错,但是无论是杨大勇还是郭春雅都只是普通工人,他们的手伸不到乡下去,就算是想让陈柚回城,那还是得陈柚在乡下好好表现的。
“水田里的蚂蟥就够人受的,你是没看到我们厂里的那人都得皮肤病了,回来三四年了都。”那腿上的皮肤,给人很大的冲击,“而且他说,跟他那样的不止一个。那些农民倒是没有,他们算是水土不服吧,反正我觉得陈柚在赣省好过不到哪里去。”
“草原兵团的土地贫瘠,但是他们是机械化农田,当地人是放牧。”土地是贫瘠,粮食亩产不高,但是那些兵团战士也不是靠地理的产出吃饭,“他们跟我一样是发工资的。”
张依依反驳:“这哪里是一样的,他们两个工资一百多,她吹一下枕边风,以可琳有工资为由,多补贴陈柚一些,陈柚在乡下就是不上工也能吃饱饭。你看陈柚身上的衣服就知道,以前可琳在家的时候,这母女两个太能装!还不是看一切都成了定局,才刚这样显摆!”
“……”
显摆什么。
看出来朋友没有听懂,张依依点拨:“以前陈柚多能装啊,都穿可琳穿过的衣服,现在都不装了。”
张依依继续说:“谁家不是姐姐的衣服传给妹妹的,到了他们家就是后妈对可琳好了。你说说是不是这种伪善的后妈最可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咬你一口。当初谁知道可琳会下乡啊,一去就是那么远。要是后妈真的跟亲妈一样,你说可琳会下乡?”
听了这话,朋友总算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