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就多能吃苦了,再加上太子这个体型,更是让他加倍的辛苦,没到几天,太子便不想习武了,说书先生讲出花来,太子都不肯了。
“母后!我不要学这个了!”
“可以啊,但是如果不学这个,你又不读书,你要干什么?我这里肯定是不养吃白饭的人,要不你去陪太后?”
太子摇摇头。
“那你选一个?”
太子不想选。但他知道面前的人不是太后,不会惯着他。
所以他必须要选一个。
于是太子最终还是选择了读书。
在一个又累又挨打的差事面前,太子肯定会选个不那么累但是会挨打的差事。
其实如果可以,太子不想挨打。
所以太子总体来说,还是逐渐趋于乖巧的。
一个读书读了多年的学究,未必对带孩子多有心得,但一大群教书教了多年的学究,总归能出一个带孩子很有心得的。
在这几天空档的时间里,迟疏又为太子选了新的师父。
至于其它的,就都交给新师父,以待后效了。
不过其实说来,之前教太子习武的师父是出了不少成效的,至少现在太子是懂规矩,讲礼貌的。
规矩了,就好办多了。太学里的都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太子真的动手打人什么的,这些老头子是真的没有什么反抗之力。
太子重新进了学堂之后,虽然偶尔还是会闹脾气,但师父说的话,已经会听了,就算不乐意,也多少会不情愿地去做。
圣贤书慢慢地灌下去,就算鸭子听雷,时间久了,还是有一些教化作用的。
其实迟疏也想过,身为一个国君,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仁吗?意吗?还是善?或者说是要恶?
都不是。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在特殊的情况下,所谓的“优点”,全都会变成“弱点”。
迟疏想了很久,最终觉得,性情这一条,于太子而言,只要在人的范围内,不至于被人置喙即可。至于真正要管事、管人,自有那一套的旧例规章。
所以对太子而言最重要的,也是他最缺少的,应该是负责。
太子现在所依凭的,无非是他和阿幺只有这么一个孩子,他笃定不会有什么废太子或者杀皇子的事情发生。
所以迟疏想着,等太子再读一些书,就让他在民间当一段时间的百姓。由头嘛,已经和阿幺商量好了,就是去找剩下的两枚天命印玺。
时间过得挺快的,转眼间已经是两年过去了。太子的改良工作已经初显成效了。太子挺聪明的,在父皇母后的威压之下,也学了不少的东西。功课上虽然比不过那些拔尖的学子,但总体上是合格的。
礼仪、规矩,如今也都是好的,作为一国储君,在各个场合,也都是能上得了台面的。
也再不会说“不想读书”“不想习武”,或者是“不想见父皇”一类的话了。
只是阿幺和疏姐姐都明白,这孩子和他们的缘分,只怕是,并不深。
他们唯独能做的,便也只有让这孩子不辜负江山社稷,便也算是他们,不负这江山社稷。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阿幺和迟疏珍而重之地将太子叫了过来,给他安排了任务。
名义上是让他去边关锻炼,实际上则是让他去北猎境内去找第三块印玺。
这之后任命下来了,风声也传出去了,太子,也出发了。
……
转眼间又是一个三年,九州四海已有清明之意。散落四国的天命印玺,也已经找回了三方,剩下的那一方,仍然不知道在哪里。
太子寻找印玺归来,已经进入了朝堂,阿幺也有意扶持,所以太子的羽翼也逐渐丰满,很多事情办起来,也都是得心应手了。
不得不说,太子虽然学问上还差了一些,